前几天,北京民航总医院发生了一单惨案。
据新闻报道,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被一患者家属恶性伤害,受重伤,到25日凌晨不幸去世。而根据一些知情人士透露,凶手手段极为凶残,令人乍舌。
事后,行凶者被刑拘、批捕,而广大网友则一片哗然,纷纷支持严惩凶手,打击医闹。但曾经帮助过许多人,本来还能帮助很多人的杨文医生,已不能起死回生。伤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当然不是第一次。记得几年前,广州的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陈仲伟主任被杀,也曾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公众纷纷哀悼。但几年过去了,伤害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只是大部分没有伤及人命,所以公众的关注度也不那么高而已。
在24日的伤医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对于行凶者孙文斌一片声讨之声,但汹汹民意,似乎并没有为医患关系的紧张带来任何解决方案。从新闻报道的情况来看,行凶者孙文斌年纪已经不小,其送医急诊的母亲更是95岁高龄。但此人对于医院和医生的要求完全超乎正常人的理性,不容许治疗不见效果,更不能接受95岁高龄患者随时有离世的可能。对于这种极端之人,事实上已经不能以一般的医患关系视之。而对于这样的极端病患和病患亲属,无论医院还是执法部门,都无法防患于未然,在闹出恶性事件之前更是无法采取强硬措施。
这个情况跟家暴有点相似。在一些经济欠发达、观念比较陈旧的地区,家暴只要不闹出重伤、人命,执法部门基本上不会介入,也无法提前采取任何措施,除了坐等悲剧发生,几乎毫无办法。而对于在医患关系中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病患和家属,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执法部门,在发生恶性事件之前,都或主动或被动地站在他们这一边。一般公众容易代入患者身份,毕竟自己不会成为医生,但肯定需要去看病,所以在医患冲突中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医院、医生有责任。
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在出事之前,医生和医院是众矢之的;而在出事之后,大家才纷纷转换立场,去谴责凶手,可惜为时已晚。而一些病患和家属则抓住医院怕出事,宁愿息事宁人的弱点,发展成所谓的“医闹”。和处理家暴案件的情况很相似的是,执法部门和相关医疗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和稀泥”,而不是明辨是非,确定责任。只要出了事,不论是不是医院的责任,都赔钱了事,赶紧让事情过去就算了。
这样一来,既助长了医闹,又破坏了医院和医生的公信力,更令公众无从判定是非,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其实无论是对家暴也好、医闹也好、医疗事故也好,提前介入、防范暴力、科学鉴定、明确责任、依法办事,是最能够解决问题的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在操作上比较麻烦,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但长期而言,却是治本之道。而和稀泥式的做法,一时之间掩盖了矛盾,粉饰了太平,但无法让公众建立起信心,埋下矛盾的种子。
当然,这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恐怕也不能怪执法部门介入太迟,部分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错位理解,也是重要原因。要求马上得到治疗,要求治疗必须治好,要求按自己的想法来治疗,质疑任何检查和治疗……持这样观念的患者恐怕不在少数,而这样的人正是恶性伤医事件的土壤。
虽然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之中,但科学的医疗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许多人依然凭着古老的本能行事。药医不死病,现代医学还有许多无法治疗的疾病,这样的常识还有不少人拒绝接受。
药医不死病,现代医学还有许多无法治疗的疾病,这样的常识还有不少人拒绝接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