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号线北延段——凤凰新村至文化公园段——终于赶在年底前开通了。
虽然不如之前的21号线那样备受瞩目,但它把“河北”沙面的别墅洋房,跟“河南”同福西的老字号美食紧密串联在了一起,日后,人们又多了一个到老城区去吃喝玩乐的充分理由。
而在8号线凤凰新村和文化公园之间的同福西站,其实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同样有趣的地方。它的名字,叫龙导尾。
过去十几年,广州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龙导尾的名字早已从地图上消失。
但每天仍有很多人,看着游记,带着相机,在海珠区新房与旧屋并存的“时光夹缝”里走街串巷,只为一睹逐渐被岁月埋没的龙导尾“遗容”。
从人民桥脚南侧洪德路转入凤宁南街后,便来到了传说中的龙导尾。
“写作龙导尾,读作龙肚尾。”上了点年纪的老广州,对这个地名的“谐音梗”都略有耳闻。但关于其历史渊源,却众说纷纭。
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这里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皇帝祭祀时的专用通道,因模仿唐代长安含元殿的甬道而取名“龙尾道”。到了清初时被误写龙尾导,后又被误传龙导尾,一路以讹传讹,到了部分街坊口中时,又成了龙涌尾……
作为曾经的帝王宝殿所在地,龙导尾一带“蟠龙”出没:龙导通津、龙船岗、龙凤街、龙兆里、龙珠桥……以龙为名的地方数不胜数,据说这里还住着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
龙导尾漱珠桥旧景
龙导尾不仅“藏龙”,还“卧虎”。
晚清时期的“河南”是贵族精英聚居地,而据史料记载:一代华南棋王冯敬如、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十三行富商伍秉鉴、北洋海军舰长邓世昌等都曾在龙导尾安居,这片“河南”西北角的老街区也因为名人效应,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邓世昌纪念馆
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走进如今的龙导尾,已感受不到丝毫的帝王、或精英气息,只剩下老街区的日渐颓败,与小市民的生活烟火。
同福西路德和新街
2008年《广州趣怪地名》第77期,南都记者张御临称龙导尾“有一种时空交织的错觉”。其在文章里一句“用成语形容叫作喜出望外,用文章形容叫《桃花源记》。”也成为后来人们介绍龙导尾时引用最多的描述。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与外人隔绝”的,而让人“喜出望外”的龙导尾,也仿佛一切都定格在了几十年前——无论是街,还是人,都与广州高速发展的大潮格格不入。
跟海珠的很多城中村一样,龙导尾的街巷面貌,也是割裂、压缩、错位的。
这里的青砖瓦房被高楼包围、麻石马路年久失修,汽车驶不进来,摩托车都不太好走。住的、吃的、卖东西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被密密麻麻地挤压在一条条逼仄的巷道里,占道经营,杂乱无章。
但跟广州的很多老城区一样,龙导尾的生活,又是“充满人情味”的。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要认识一个地方,必须去看它的市场。”
走在龙导尾市场上,卖鱼的、卖书的、卖文胸的、卖木炭的,与拽着菜篮的阿公阿婆摩肩接踵,没有干脆利落的扫码支付,只有“给你5蚊,找你5毫”的讨价还价。
偶尔还能看见绘制瓷像、修伞骨、定做旗袍等字眼,让人仿佛置身怀旧电影中。
龙导尾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文人墨客”,为这里市井、热闹的老时光留下过不少赞美的篇章。
按图索骥而来的文艺青年们,又为这里的老式理发铺、或街边小食档痴迷。
“被遗忘的历史老街”、“藏在广州的十里桃林”……无论是专程而来的,抑或是意外闯入的,人们对于龙导尾的评价,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但对于历史及其遗迹,向来都是“旁观者觉得不同凡响,参与者觉得哭笑不得的。”(《广州趣怪地名》第77期-张御临)
游人们最希望保留的市井老街风情,却是龙导尾老街坊们日盼夜盼能够早日拆迁的“烂屋烂楼”。
只是,在城市变革的步伐大踏步到来之前,这里的一切都还将继续“被时光定格”,没有死胡同却走也走不完的麻石路上,每天仍会游人如织,而那些盼望着美好新生活到来的老街坊们,还将日夜守候。
下次,你还想看看广州的哪里呢?
©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扫一扫,发现广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