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各行各业的各种榜单又多起来。

 

11月25日,《瞭望东方周刊》版“2019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在省博发布,广州被评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之一。这是广州继去年时隔8年重返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之后,连续第二年获此荣誉。

 

每年类似的评选活动比比皆是,主办机构不同,评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不尽相同。有时候同一座城市,在此家机构“幸福”,在彼家机构“不幸福”的尴尬,已经见惯不怪。这个由《瞭望东方周刊》评选出来的结果权不权威、公众买不买账,见仁见智。

 

但广州幸福感到底强不强,倒是一个可以一起聊一聊的话题。

 

广州,一座幸福的城市

还是先看一眼《瞭望东方周刊》版“幸福城市”榜单:

相对于杭州的连续13年上榜,成都、长沙连续12年上榜,广州并不算榜单的常客。但2018年、2019连续两年上榜,说明了主办方对于广州幸福感提升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成为了北上广深里面唯一入选的一线城市。

 

而在更小一级单位的角逐中,天河获得了“城市吸引力最强奖”,黄埔、南沙则获得了“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官方介绍,“……评选制定了就业、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城市吸引力、公共安全、生活品质、教育、医疗等一级指标,以及上百个二级细分指标,抓取了10亿网民数据、200万用户画像、主观调查涉及60万人……”

 

也就是说,榜单既设计了客观指标,也照顾了主观感受。相对于许多主观指标为主的榜单,《瞭望周刊版》“幸福城市”榜单相对来说更有说服力一些。

 

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广州居民收入指数排名前列;生态环境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排名靠前;交通、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多项指数处于领先位置。

 

确实,近年来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状况都有进步吸引了大量人才,也迎来了全球游客。那些肉眼可见与不可见的成绩都化作了大数据,成为了广州竞争“最具幸福感城市”时的有力筹码。

 

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太大的荣誉,但至少也给了城市“自我营销”的素材。广州日报的一篇新闻这样发挥:

“幸福之城,有青山绿水点缀。幸福之城,有乡愁记忆留存。幸福之城,有高质量发展支撑……幸福感,藏在广州的每一个民生细节里。”

 

但“60万人的主观调查”如何进行的,专家评审对结果的影响有多大,不得而知。从最终呈现的结果上,仍然不免让人疑惑的地方:

例如如果说天河获得了“市吸引力最奖”符合一贯认知,南沙也上榜“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就不得不让人觉得满腹狐疑了。

 

广州人,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感?这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却始终悬而未解的问题。

 

虽然国际上也有各种所谓“幸福指数”,却没有一个真正被普遍认可的权威指标。国家统计局2006年就说要编制所谓“国民幸福指数”,后来也没了下文。

 

毕竟“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无法完全用一种客观的、量化的指标去进行衡量。

 

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市民的感受不一致,甚至可能大相径庭。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是否为所有人所享受到,至少是“机会均等”地享受到。

 

并不是说迁的一夜暴富这种小概率事件,而是说就业机会多不多,公共交通系统是否完善,教育、医疗资源是否充足,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等等一些与全体市民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不同的身份、职业、阶层对于幸福的感知也可能完全不同。

 

幸福是什么?这个在小学课文里面就已经出现过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是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也可以是吃饱穿暖睡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但一线城市的生活总是让人感慨“压力山大”,如果不是这些榜单的出现,日常生活里已经很少人会主动谈及“幸福”一词了,倒是没少为那每个月三五千块工资的发愁,然后感慨自己“拖了平均工资后腿。”

 

这天网易裁员掀起了员工维权难的讨论,那天房价上升又引来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叹息。

 

工作日人山人海的地铁把人挤得透不过气,放假想好好吃一顿,也要看着钱包还能承受得起几斤猪肉,毕竟还完花呗还得交房租。

 

所以真要问广州是不是“最具幸福感城市”?收入颇高的白领也许会认同,而那些失业下岗的人,则很有可能会嗤之以鼻。

 

另外,幸福不幸福当然和收入息息相关,但也有更多难以明确的主观因素。

 

广州人幸福吗?在识广的铁粉群里,有人说:“反正我觉得在广州生活挺幸福的。”这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但也有网友抱怨:“公交车挤死人,出租车等死人,交通堵塞烦死人,房价高得吓死人……”

 

虽然说广州在这些方面相对很多城市已经算不错了,但人们不会也不应该因为广州比其他城市好,就觉得满足.

 

幸福不应止于榜上

-“你幸福吗?”

 

-“我姓曾。”

 

这是2012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实地走访时闹出的笑话。观众乐了,记者懵了,剩下被访者满屏的无奈。

 

“整个社会和每个人都要对幸福的含义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许就会找到新的衡量指标。”

 

这是荷兰人里格特瑞银在2011年第五届达沃斯论坛上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似乎也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在城市建设时的一个共识——各大城市纷纷推出建设“幸福城市”的施政目标,各种各样的“幸福城市排行榜”,也因此而层出不穷。

 

在百度百科查看“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词条时,就会发现有《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人民网主办、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城市研究院主办的4个义项。

 

但当“幸福感城市”每年一批又一批地轮换时,“被幸福”了的市民“我幸福了吗”的疑问声也越来越大。

 

算上今年,广州已经第三次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了,按理说应该可喜可贺,但无论是知乎、微博、朋友圈,除了官方的喉舌在发新闻通稿,并没有多少人在就此事议论。

 

这也正常,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建设幸福城市”曾在2011、2012年前后火爆过,后来就被更新的概念替代了。

 

我们不排斥评选“幸福城市”的意义,毕竟从评判的标准来看,一座城市“幸不幸福”,跟其基础建设、民生建设、经济建设等息息相关,而当这一切不断走向完善、成熟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造福市民。

 

但就像是一个城市文不文明、卫不卫生不在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拿了多少,广州的幸福感高不高,也不取决于“幸福感城市”评没评上。

 

幸福,不应该只是一种榜上的幸福。

 

早在12年前第一届幸福城市评选时,南都记者傅国涌就曾发文探讨——《“最具幸福感城市”指标忽略了什么》。里面有一句话,放在今天都仍不过时:

“幸福感来自生活,生活包括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生活在不同城市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只有在后一种生活中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尊严感,实现作为城市主人的价值,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幸福感才是真实、具体、可靠的……”

 

距离这个目标,广州都还有很长的距离。更不用说在“新时代”,幸福的意义和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

 

最后,“幸福”也是无止境的。上榜“幸福感城市”当然是件好事,但这更应该成为一种“压力”,一种“鞭策”。

 

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主动唱起了,期待广州的明天会更好,也期待每一个生活在广州的人,感知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撰文 | JASON

 

©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幸福吗?

广州的“幸福感”,不应止于榜上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识广,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商务合作请联系:15521165279

广州的“幸福感”,不应止于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