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北京,“洋气”上海,用一个什么词可以概括广州呢?

 

早在民国时期,鲁迅担任中大文学系主任时,就在写给友人的书信里感慨:“广东还有点蛮气,较好。”

 

陈丹青惊叹:“只要给一点机会,广东人就开始行动。”

 

许知远讲“广州人身上有一种很自由的、很嚣张的东西”。

 

而易中天则在《读城记》中写道:

 

“如果说,北京的风格是‘大气醇和’,上海的风格是‘开阔雅致’,厦门的风格是‘美丽温馨’,成都的风格是‘洒脱闲适’……那么,广州的风格就是‘生猛鲜活’。”

 

对,就是“生猛”!

 

“蛮气”、“行动力”、“嚣张”都对,但都还差点意思,所有的词语都比不上“生猛”两字来得直接、有力、生动。

 

这个原本在粤语中对食材的形容词,已经成为公认的对广州的最好概括。

 

粤语词汇千千万,为什么偏偏是“生猛”两字最得广州人心?广州到底“生猛”在哪里?广州还能一直“生猛”下去吗?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食不厌鲜

回到一个词的本义,广州的生猛,当然首先体现在它的“食”。

 

刚刚捕捞上来的水产,活蹦乱跳,叫做“生”,试图制服它,它反倒还想咬你两口,攻击性十足,叫做“猛”。这就是生猛最原本的出处,而这样的水产,足以让广州老饕们两眼放光。要想见识这群老饕究竟有多执着,看一下地铁四号线上,有多少人拉着小轮车从头坐到尾去南沙买鱼的老人们便知。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粤人嗜吃,全国闻名。这种嗜不仅限于大众熟知的食材,竹鼠、禾虫、水蟑螂、过山峰,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四条腿的,万物皆可食。即使有吃出非典的惨痛教训,也“不知悔改”。外地人初次目睹广州在食上的生猛,大概没有几个是不大惊失色的。

 

要是之前还在网上听说了某些关于广州的刻板印象,恐怕从此就要给广州扣一个“化外蛮夷之地”,“饥不择食”的帽子。实际上,这种生猛建立在广州的热带环境和丰富物产带来的充裕选择上。这种生猛不是“饥不择食”,而是“食不厌鲜”——粤菜最重要的宗旨。看似粗犷乃至猎奇的食材,实则藏着来自山海的鲜味,这可是把手脚扭扭捏捏限制在传统食材上尝不到的。而选择上桌的非传统食材,也有各自匹配的时令,像是农历八九月的夜晚捕捉的禾虫味道最佳,而过山峰要到秋风带起凉意后才足够肥美。食材错了时令,就味同嚼蜡,这时它们都入不了老广的法眼。

 

食材鲜,粤菜的做法和出品也尤为讲究一个“鲜”字。既不像北方重油盐以御寒,也不用像巴蜀重辛辣以祛湿,粤菜的做法会充分考虑食材本身的特性,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身的鲜味。一道白灼菜心,一句“鸡有鸡味”,便充分体现了粤菜对于“鲜”的执着。

 

除了粤菜馆,寻常夜市在“生猛”上也不遑多让。从走鬼摊的炒粉到大排档的碟头饭,厨师们炒菜颠锅时,必须保证火苗能够熊熊窜起,同时映红自己脸上的汗水,和旁边顾客惊叹的目光,最后火苗随着锅里的食材落下,为一份经典的广式炒菜注入它的灵魂——镬气。

 

至于软绵绵到甚至没有明火的电磁炉,任何一个有追求的广州厨师都不会容许自己完全用它炒菜。

 

冲在潮头

广州的生猛,也体现在它的“人”。

 

广州背靠南岭,面朝南洋,在古代陆上交通尚不发达时期,尤其是唐代张九龄凿通大庾岭关口前,几乎与中原的政治中心完全隔绝:“天高皇帝远”。另一方面,广州又因为海上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季风连接整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早早地便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来此贸易。

 

广州人也早早地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出了同时对皇权和外国势力不卑不亢的脊梁。朝廷来的戏谑地叫一声“阿爷”,海外来的则统一称作“鬼佬”,广州人平日可以若无其事地与他们生活交往做生意,和气生财是第一要义。但如果它们试图让这条脊梁弯曲,那必定会受到来自广州人的强烈反弹。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这条脊梁甚至可以说撑起了整个民族的尊严:三元里抗英、黄花岗起义、国共合作、广州起义、一二八抗战,这些书本上熠熠生辉的时刻,或发生在广州,或有广州人在其中活跃。

 

进入现代史之后的改革开放,广州人依然冲在潮头: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在广州创富。借锅开小食店起家的容志仁、第一个领牌执业的陈兴昌、开办“何植记鞋厂”的何炳父子、长堤大马路“胜记”老板温万年……时代也奖赏了这些生猛地迈出步伐的人们,容志仁回忆他八十年代初成为“万元户”时的喜悦:“刚刚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和老婆数啊数啊,当时只有10元一张的,数了那么多张,好高兴哦。心想这样不会被人看不起了,可以买电视机、买录音机、换新家具,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能买得起了,当时的个体户中很多人都是‘万元户’,我调查过,县长一个月的工资是105元,我们个体户中很多一天都挣100元了!”

 

随之而来的九十年代,广州的南方报业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勇敢地推动着社会公正和思想启蒙的进程,《南方人物周刊》主笔何三畏在回忆南方系的黄金岁月时感叹:“当时报道中国的事情,都不算‘异地监督’;当时的异地监督都不需要偷偷摸摸;当时都是坏人怕媒体,而不是媒体怕坏人。”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21世纪后,广州的本地意见领袖:陈扬、孟浩、区少坤等等,既承继了九十年代投身公共生活的精神,又卸下了九十年代的精英文人架子。陈扬作为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的主持人,2004年到2009年的1500多天里,他每天出现在19:30的黄金时段,第一句话就是向他的街坊问好:“新闻日日睇,日日倾下偈。先祝各位街坊每天开心。” 广州人的生猛里也开始透出可爱的市民气。

 

不安分的第三城

广州的生猛,更加体现在它的“城”本身。

 

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里,广州几经动荡,黄巢起义、清军入关、鸦片战争、日军侵华,瘟疫、火灾,轰炸,乃至屠城,但它每次都以强大的生命力恢复如初,直到今天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南大门。而在两千多年里,它的商贸文化也未曾断绝,在满清闭关锁国时代,它成为了“天子南库”,在共和国前三十年,它以广交会为国家打开一扇小窗。

 

晚清上海开埠后,广州结束一口通商的黄金时代,不少人自此唱衰广州,认为时代的主角已经交接棒——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但广州迅速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借助最早与西方国家接触的优势,它成为西方进步思潮在中国传播的风暴眼,众所周知的,这场风暴日后搅动了整个国家的近代史。

 

改革开放后,广州又一次利用自己南大门的优势,成为市场经济的种子第一片生根发芽的热土: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全国首个劳务集市、全国第一家超级商场、全国第一家国营五星级酒店、全国第一个纯商品房住宅小区、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在还没有人谈论“北上广”这个排位的时代,大家都在重复那句顺口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新世纪之后,“北上广”的格局开始稳定,深圳则在后面暗暗赶超,但广州并非安坐老三,这座城市的新肌肉在最近十多年里迅速发育起来。440米的西塔,530米的东塔,600米的广州塔,广州的天际线高度一次次被刷新。而这些高塔脚下的珠江新城,2005年,这里的第一座公共设施——第二少年宫落成时,整座新城不是荒草就是施工工地。有广州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去第二少年宫上英语课,路上的荒草比他本人还高。而等到东塔正式竣工的2016年,以珠江新城为核心的广州天河CBD,已经稳坐中国三大国家级CBD行列。

 

这一年,天河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27.7亿元,高出深圳南山区的20.5亿元、北京海淀区的11.6亿元,在全国三大科技强区中位列榜首。除了珠江新城的金融大鳄外,广州还坐拥着以萝岗科学城、中新知识城为代表的世界顶尖制造企业集聚区。

 

广州还能生猛依旧?

但近年来,曾经生猛的广州似乎有些失意。

 

早些年,杭州召开了G20峰会,杭州要赶超广州的声音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2017年,深圳GDP超越广州,旋即之间,媒体上“北上广深”的排序开始大规模让位给“北上深广”。这中间,还夹杂着众多“广州老了”、“广州不适合创业”等等论调。

 

广州真的不再生猛了?

 

相比于其他城市,广州的确可能有些显“老”,但这老,更多是指城市面貌、传统产业。对此,广州不否认,并在努力革新升级。它仍然有一颗“生猛”的内心,仍然有“生猛”的行动:

 

与南山科技园形成对垒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剑指世界顶尖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的国际生物岛,上个月刚完工的LG面板工厂……这些就是广州城依旧“生猛”的最好解答。

 

广州的生猛,又远远不止藏在一些宏大的蓝图里,作为一个与几千万居民休戚与共的有机体,这座城市的生猛藏在每一间厨房腾起的烟火里,藏在每一条繁忙拥挤的地铁上,藏在每一条路上步履匆匆的人流里。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广州的生猛,本质上就是每一个在这座城市的个体用力生活的样子,所以他们会在追求食材的鲜活滋味上不厌其烦,会在外敌来临时抄起棍棒保卫家园,会在白手起家发财致富的大潮里奋力搏击。这一切的合力,就是这座城市生猛的动力。

 

从现在,到未来,只要千千万这样的个体依然在为美好生活打拼,广州就仍然“生猛”。

 

撰文 | 克朗代克

© THE END

互动话题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广州的生猛?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

本文由识广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进粉丝群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粤语咁多形容词,点解“生猛”最衬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