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建成“图书馆之城”的时间越来越近。
最近几年,广州掀起一轮图书馆建设热潮。仅2018年,广州公共图书馆(分馆)数量较2017年就增加了35个。
比广州更早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深圳,今年4月也启动了规划达6万平米的深圳第二图书馆的建设。
在建设“图书馆之城”上,广深之间展开激烈竞赛。广深为何争先恐后打造“图书馆之城”?广深图书馆之城建设成果呈现怎样的差异?“图书馆之城”的名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从“文化沙漠”到“图书馆之城”
早在2003年,深圳市就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以2003年为起点,深圳先后出台了1个建设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方案和3个五年规划,不断提升“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进度和规格。
作为一个从边陲渔村成长起来的现代大都市,文化积淀、文化厚度、文化氛围都是深圳的天然短板,外界也常常给深圳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2003年,当深圳的经济早已腾飞的情况下,文化事业仍然步履蹒跚。
深圳图书馆
资料显示,至2002年末,深圳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一种仅8座,而当时上海有31座,北京25座,广州、武汉均为15座,深圳图书馆的数量和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在第一版《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方案》中,深圳坦言: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就是要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但文化氛围的打造,文化厚度的积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设“图书馆之城”也不仅仅是图书馆数量的增加,还包括图书馆与市民的接近性、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性的提升,同时还要适应人口数量增长带来的需求的增长、技术发展带来的市民借阅习惯的改变。这是深圳至今仍在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原因。
深圳图书馆
和深圳以及广东省内其他城市比起来,广州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岭南文化中心”,但别说和北京、上海比,和国内许多经济实力远不如广州的城市比起来,广州的文化实力也称不上雄厚——至今也仍有不少人动不动就说广州是“文化沙漠”。而兄弟城市深圳在文化事业、产业上迅猛的发展势头,也不可避免刺激到“老大哥”广州。
深圳图书馆
2015年,广州也快速推出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说:
尽管近年来广州市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每80万人才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的现实,不仅与先进国家有巨大差距,就是与深圳、东莞、苏州等兄弟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广州市文化建设事业,与广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极不相适应。
面对相同的鄙视,也受到彼此的刺激,广州和深圳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赛道上一路狂奔。
数量之争
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路径上,深圳和广州都参考了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模式,建设由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室、学校图书馆等为延伸和补充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
在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后十五年时间里,深圳公共图书馆数量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50家,其中市级馆3家,区级馆9家,街道及以下基层馆638家。
而广州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分馆)191个,较2017年增加35个,同比增长22.44%,也可谓飞速。根据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广州市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以广州1400万的常住人口计算,广州公共图书馆数量在2018年底已经达到目标。
虽然在公共图书馆数量上,深圳远超广州。但在公共图书馆面积上,深圳却落后广州。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6.42万平方米;而广州全市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40.58万平方米。
这种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面积上的反差,凸显的是深圳更注重街道及以下的基层图书馆的建设。
广州图书馆
在馆藏数量上,截至2018年底,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4295.8万册、件,同比增长5.34%。而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约为2346万册、件,虽然增长率远高于深圳,但总量上仅仅为深圳的一半多。
广州图书馆
在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性上,早在2012年,深圳就启动了“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比广州早了四年。不过目前,两市差别已不大,均实现市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
无论从图书馆数量还是馆藏数量上看,深圳都领先于广州。这背后,是两地投入力度的不同。
据了解,2018年,深圳各级公共图书馆经费总投入为6.84亿元,同比增长0.43%。文献资源购置费1.07亿元,同比增长2.32%。而广州市则呈现出市级投入增加,区级投入减少的情况;经费中的文献购置费,合计为9359.24万元,同比下降23.06%。
今年4月,《21世纪经济报道》对全国17个年度GDP超万亿城市的图书馆数量进行了统计,广州排在第11位,而深圳则以632家牢牢占据榜首,比剩下16座城市的数量加起来还多。
如今,“图书馆之城”已经成了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当网络上还在重弹“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老调时,往往就会有人用“图书馆之城”回击过去。
“图书馆之城”重要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说:
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资讯的有力工具,也是在人民的思想中,树立和平观念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
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当然没法否认,但比公共图书馆数量更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整个城市的阅读氛围。
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读者到馆合计2427.18万人次,注册读者量达317.47万人,占广州市常住人口的21.3%。
广州图书馆
深圳2018年的全市进馆人次为2953.79万,全市累计注册读者246.72万人,持证率18.94%。
在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上,广州再次落后于深圳。但注册读者数量,却超出深圳一大截。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仅广州图书馆,2018年全年接待访客就达到932.88万人次,也怪不得广州图书馆天天人满为患了。
广州图书馆
在城市阅读氛围的打造上,广深各有优势。
1993年,广州就承接了第一届南国书香节,2007年起,在政府的推动下,“南国书香节”与“羊城书展”开始二展合一,至今已举办16届,成为国内最大的图书推广和交易平台之一。深圳也早在1996年就举办过全国书市,去年又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全国书博会,整体上并没有形成独有的图书展会品牌。这恰好凸显了广州商贸业、会展业优势。
南国书香节
但在推广“全民阅读”上,深圳则早已领先广州几个身位。
深圳从2000年就创立了“深圳读书月”(11月),早已成为一张深圳的名片,影响力遍及整个出版行业。每的最高潮,是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揭晓,这个榜单,已经成为国内人文社科出版业的风向标,能够上榜,对出版社而言如获桂冠。而广州直到2016年才启动首个“广州读书月”(4月),品牌活动、影响力都还在培育的过程中。
深圳2018“年度十大好书”
8月中旬,最新一届南国书香节又将举办,广州朝着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持续前进。但早在2014年,证券时报就刊登过一篇题为《广州不需要“图书馆之城”的虚名》的评论,作者指出:“广州是否是‘图书馆之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共资源是否能够在市民读书这个问题上提供真实有效的支持,而且最好能秉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准则,如此,则善莫大焉。”
这个评论放到当下,一样适用,而且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显得更有意义。
建设“图书馆之城”并不是终点,只是建设“阅读之城”的一种手段。
比起“图书馆之城”的称号,广州更应该羡慕,深圳早在2013年10月21日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而且,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进展、经验与反思: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 (2014-2017)》-张诗阳,周 远,陈丽纳,陈深贵,方家忠
2、《17座GDP万亿城市,谁的生活更美更精致?》- 21世纪经济报道李果
3、《广州不需要“图书馆之城”的虚名》-证券时报网 今纶
4、《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方案》
5、《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
*图片源于网络
撰文 | 克朗代克、π缺克
互动话题
你去过广州哪些图书馆?你觉得广州的图书馆建设如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