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天河区车陂村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开幕了。
一大早,村内九大姓氏祠堂的十二条龙舟全部出动,以两两对决的方式,在车陂涌上展开了一场雨中竞渡。小小河涌中的速度与激情,不亚于凌晨刚结束的欧冠决赛。
但假如你和识广君一样也在现场,就会发现挤在你身旁呐喊助威的不是什么热血青年,而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龙舟上的主力队员,大多也是四五十岁的“高龄选手”。除了招募而来的志愿者,看不到多少年轻面孔。
广州人过端午最重要仪式—扒龙舟,这么不受年轻人待见?
提起龙舟,你会想到什么?
老广有一句谚语:“端午扒龙船,热闹过过年。”扒龙舟,是老广人端午最重要的活动。 端午扒龙舟有一套庄严而复杂的仪式,从“起龙”、“采青”、“趁景”、到最后的“藏龙”,往往要历时一个多月。 广州河流纵横交错,扒龙舟除了有祭祀龙王、祈求个风调雨顺的目的外,还是不同姓氏、村子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 各村长老每逢端午都会约定时间,互派龙舟进行比赛探亲。要是哪个村子能让众多的龙舟聚集起来,就会被称之为“龙舟景”。 落过“龙舟水”后,广州的“龙舟景”变得频繁密集。 沿河而居的村民们在此期间会敲锣打鼓、扒着龙舟到兄弟村里喝茶叙旧。若是姓氏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也可以在“龙舟景”上一决胜负,互泯恩仇。
直到今天,广州的城中村在端午时仍会举行这些古老的仪式。 只是提到龙舟,年轻人已很难再联想到上述的种种情景了。 我们这一代,对龙舟的认知大多只停留在“一群人在划水”之上,甚至连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龙舟活动都没有看过,更别说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了。 至于端午,那也不过是休息三天的法定节假日,刷上几句“感谢屈原”就算是应了端午的景了。
龙舟为何难讨年轻人芳心? 是龙舟不好看了,还是龙舟不重要了? 识广君问过身边不少的同龄人,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挺好看,也很重要”,但若追问一句“你还会去看龙舟吗”,90%的人会说“不想去”。 “本来就是村与村之间的互相交流,这跟后来的新广州人没有任何关系。”—@圆月超人 “没什么兴趣,又不是自己去扒。”—@yanghx “在电视上就能看到,何必要去晒太阳?”—@Amy …… 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龙舟了? 没时间只是表面原因,缺少对背后传统宗族文化的认同感,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广府的龙舟活动往往以宗族为单位,龙舟队伍的阵仗也反映着宗族力量的大小。为了不丢宗族的脸面,一旦扒龙舟,常常都是男女老少全员出动,或参赛或助威,或出资或做饭。 但后来因为城市化和计划生育,同一姓氏的人不再聚集而居,七八个子女的大家族也演变成了独生子女的小家庭,年轻人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 即便有的城中村还能依靠祠堂来维系宗族情感,但再要扒龙舟时,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人丁稀缺”,已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挑满一船孔武有力的青壮年了。 本地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新广州人?从媒体津津乐道的“龙舟景”,到千人共宴的“龙舟饭”,传统的龙舟文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广州旧村落的宗族、祠堂在打转。作为“外人”,他们很难去参与其中,自然也谈不上喜欢。 况且广府传统龙舟文化缺少能让年轻人觉得好玩的参与形式,对他们来说,现在端午节好玩的东西多了去了:旅游、看视频、玩游戏……哪个不比龙舟有意思? 看扒龙舟比“吃鸡”更有意义吗?年轻人会很肯定地回答你:“有!” 看扒龙舟有“吃鸡”好玩吗?年轻人也会很肯定地回答你:“没有!”
龙舟文化会式微吗?
年轻人都不爱了,龙舟文化会渐渐式微吗?
每到端午,媒体关于广州扒龙舟如何如何热闹的报道连篇累牍,但依然掩盖不了广府传统龙舟文化后继乏人的事实。
可能很多人会拿到处开花的龙舟赛事来反驳:自2010年龙舟成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开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举办龙舟赛事。比较知名的就有中华龙舟大赛、粤港澳国际龙舟赛等等,参赛队伍里也清一色是身强力壮的年轻面孔。
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更是从1985年就开始举办,(据人民网)至今已历时34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龙舟赛事之一。
确实,作为体育运动的龙舟赛事让龙舟文化收获了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但是作为广府文化IP之一的传统扒龙舟活动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年轻人的芳心。
难道就像一个个被城市没的村落一样,广府龙舟文化也必然式微?
又逢端午扒龙舟。
作为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车陂每年办龙舟节都费尽了心思。
从去年与尚天河文化季共同打造的“一水同舟”文旅IP、到今年联合七所高校推出的首部宗祠剧等,车陂一直在尝试为龙舟文化创造出更多公众参与的机会。
用“国际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去包装龙舟能不能吸引年轻人?
6月2日的车陂龙舟赛上,识广君身边的一位阿伯感叹道:“老规矩是过了六十就不能上船,但过多几年,说不定就要顶上一批老弱病残啦。”
旁边的一个大叔一语道破:“xx船会都系请枪手噶啦!”(粤语:xx船会都是请枪手的啦!)
互动时间
你觉得,怎样的龙舟活动才有吸引力?
摄影、撰文
JASON
看,你房东正在珠江扒龙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