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识广第209次推送
3月17日,清华和北大辩论队的一场表演赛上了微博热搜,辩题是“喷喷群”和“夸夸群”哪个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和社交圣地。
在这个表演赛开始前,宣传的文章阅读量就已经达到了1.7亿次。
所谓“夸夸群”,指的是在群里提出的任何事情,都得直接夸,还得从不同角度入手来夸。这种形式最早诞生于豆瓣上一个成立于2014的名为“相互表扬”的小组。
今年,由于西安交大的几名大学生成立了一个以高校为名的“夸夸群”,随后浙大、复旦、中大、清华、北大等等高校也都纷纷建立了“夸夸群”。
“夸夸群”迅速风靡全国高校圈,有的学校甚至已经发展到了第八群。
“夸夸群”的模式受到大学生们热捧的原因,除了“夸”这种方式可以缓解压力之外,“群”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实际上,近年来,除了“夸夸群”之外,在年轻人的手机中还有着各种各样主题的群聊天,从职业分类到爱好属性,群聊打开了年轻人社交的新模式。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群聊
在去年,有个“互骂群”红遍网络。
“互骂群”最开始出现时只是球迷之间的对骂,发展到后来变成了各种潜在的矛盾点都能组群开撕,比如麦当劳VS肯德基之间的对骂等等。
甚至存在为了骂而骂的情况,还运用各种不同方式来开骂,例如只能用rap、文言文等形式开骂。
到后来这些互骂群因为戾气太重而被微信封了起来。
而今年,“夸夸群”带着正能量在高校中流行起来,随后“抱抱群”也出现了。如果说互骂群得到的是释放,夸夸群获得的是信心,那抱抱群便是互相取暖的存在。在这里,不管发生了什么,抱就完事了。
在高校中,除了此类具有情感属性的微信群中,还有各种功能群。例如闲置物品售卖群、毕业生合租群等,里面的群成员往往是同校但相对陌生的关系。
而如果放眼于整个社会,各种微信群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首先是以偶像作为连接点的追星一族。由于要获得偶像的每条咨询,除了每天关注动态之外,粉丝们往往还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各个社交平台的聊天群。在现今时代,粉丝们的聊天内容除了围绕偶像动态之外,还有自己的爱好小组。
甚至还会成立粉丝中的学习小组——正儿八经学习文科理科的小组。
当然偶像多了,也会出现一些以激烈讨论为主的各家粉丝交流群。
分享外卖红包、滴滴红包、小程序游戏续命链接为主题的微信群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功能群,而同行业之间的交流群也逐渐成为常态,加入广告行业的案例分析群,与同行一起分享优秀案例(甲方事例)。
当然偶尔跟同行之间娱乐一下也是一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事情,如果你在新媒体行业,欢迎加入新媒体王者荣耀500强群聊。
有的群,你在加入的时候,已经彰显了你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身份。
更多的群聊,里面的成员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
如果你热爱相声、又沉溺知乎;
在这个社会上,还有一群爱上了物理的人;
因为同时追上了一部热门剧,天南地北的人们可以在同一个群里一起追剧……
而还有一群人,他们的爱好比物理还高深,他们加入的群聊让你甚至无法理解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有这样两个爱笑的群:一个只能发笑话,而另一个只能用语音发“哈哈哈哈”。
有这样两个悲伤的群:一个是历经三年终于独剩一人的单身群,而另一个则是全员被绿的绿光群。
比只能斗图不能说话的群还狠的,是“只进群不说话”。
比进群不说话还猛的,是一群医学生每天在群里发“南无阿弥陀佛”。
群聊天的新作用
上述的聊天群看起来实在有些搞笑,有的甚至让人感到荒诞,但他们却渐渐成为年轻人不可或缺的需求。
“夸夸群”目前因为各种无底线的夸奖而引来大众的质疑,担心这样虚伪的夸反而助长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这样的担心其实毫无必要。正如清华辩论队在表演赛里所说的,你绝对见不到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在夸夸群里求夸,因为这些人在现实中就已经有足够的肯定和足够的自我认可了,求夸的多数是一些自我怀疑的人。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因为过于清楚,所以他们才需要这一点虚伪的吹捧,这是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他们需要这种摆脱现实身份的群聊天。
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些坏毛病,比如说“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报复性熬夜”等等。
翻译过来说,就是在一切有熟人的环境里岁月静好,积极上进,只有在完全陌生的环境,或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时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
因此,像是群聊这种弱连接关系,才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现实生活中各有各的压力,但弱连接的群聊,除了能够获得一点趣味,其实还带着匿名社交的属性,彼此之间会有一点共通点,但互相并不认识,成员之间所有的连接只有这么一个群,这种安全感让成员们更大胆地吐槽分享,卸下平时的“人设”和熟人关系里的防备,不用担心浑身的负能量会让亲人朋友担心。
不管是互骂也好,互夸也好,情绪愤然地点评剧情也好,都可以把最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一种释放压力,寻求快乐的方式。
本期撰文
阿丁
实名安利知识源泉“识广铁粉群”
扫码关注识广君,入群和识广er一起“涨姿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