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亚洲杯,中国足球队在名帅带领之下,精英尽出,希望能打出一个好成绩,令失望已久的球迷稍微振奋一下。
从过程和结果来看,国足的表现不过不失,该赢的对手赢了,打不过的对手还是打不过。八强赛0:3输给亚洲一线强队、冠军大热的伊朗,虽然球丢得有点莫名其妙,主教练也表示对球队表现不满意,队长郑智也忍不住流下英雄泪,但论赛果倒并不算怎么出人意料。
所以赛后虽然吐槽声一片,但大家早已熟门熟路,知道球迷们骂完几句回头还是会来看中超,还是会继续捧场国家队,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但真正出人意料的事,却发生在中国队黯然离场之后。半决赛上,之前一路高歌猛进,一球未失的伊朗,竟然以0:3惨败在多位新人出战的日本脚下!
这一下可真的让中国球迷有点受不了。国足输伊朗三球,伊朗又输日本三球,国足跟日本究竟差多远啊?
虽然足球比赛不是加法游戏,不能直接计算出中国对日本会输几球,但中日足球之间的差距却因此显得更加清晰可见。眼看着曾经不如自己的日本队一步步称为亚洲强队,甚至在世界足坛也拥有一席之地,眼看着日本队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涌现,不断打出激动人心的比赛,相信中国球迷心里一定不是滋味。
朋友圈里又有人讲起了那个古老的段子: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输给了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
我是在1998年开始做电台体育节目,亲眼看着中国队第一次冲出亚洲,参与电台直播2002年世界杯更是亲口解说中国对阵巴西,我相信当时的广大球迷一定跟我一样,憧憬着中国足球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球员,创造更多优秀的成绩。
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那一届不是起点,而是终点。自此之后,中国足球再也没有靠近过世界杯决赛圈的大门,甚至连亚洲区预选赛的小组赛出线,也举步维艰。
中国十四亿人为什么选不出是十一个会踢球的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和“钱学森之问”,并列为中国两大世纪难题。
然后,看了日本队在世界杯和亚洲杯上的表现,我觉得我隐隐想到了这两大世纪难题的答案。
中国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但在纯科学领域和足球领域,都很难出产最顶尖的人才。这两个问题,似乎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知道,天才科学家和天才球员一样,都不是按部就班地培养出来的,不是靠勤学苦练、刻苦用功、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能种瓜得瓜的。天才与一般人最巨大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专业有着天然和狂热的热爱。
中田英寿,是日本第一位世界级的球星,职业生涯虽然不长,但表现却极其高光。在他退役之后,有媒体做了一档节目,邀请各界成功人士讲述他们的成功之路。循例,嘉宾们各自都在讲述自己创业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汗水,然而轮到中田英寿时,他却说:“努力?不存在的,做喜欢的事不需要努力。”
一位著名的归国学者曾经这样评价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平均值比较高,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小;而美国教育平均水准可能还不如中国,但美国教育的方差很大,容易产生极优秀的人才。
而一位专业高尔夫球手曾经告诉我,现在在中国有很多打球很早,成绩很好的少年。但到了职业时期,他们往往会缺乏后劲,因为他们对高尔夫的热爱已经被少年时期重复而枯燥的训练消耗殆尽,再也提不起劲去追逐更高的目标。
热爱,或许就是中国教育模式最缺失的东西。在我们的印象中,学习从来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大学生们回想起高考前拼命刷题的情形,恐怕大部分都会觉得不堪回首,而不是热血沸腾。
相似地,中国的青训球员往往也是抱着“打上职业队,赚千万年薪”而刻苦训练的,驱动他们的只是对未来成功的渴望,而不是对足球本身的热爱。
给受教育者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受教育者挖掘自己内心的热爱,引导他们为热爱而付出,而不是为成功而付出,恐怕是我们教育体系里面最缺少的部分。
足球和科学研究,都是极具不确定性的项目,偶然性很大,既需要天才的个人,又需要团队的配合,更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都是在混乱之中寻求秩序的项目,都是需要热爱和冲动的项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跟按部就班,靠刻苦勤奋反复练习,追求标准答案的中国教育模式,很不契合。
在科研领域,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改进的方式,通过学术交流,留学、引入高级人才等等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在足球领域,中国因为火热多金的中超联赛,因为人才流动的诸多障碍,至今都无法像日本韩国那样,靠众多效力国外联赛的人才改变自己体系的缺陷。
亚洲杯之后,我们终于又看到一个久违的情景——一位中国球员加盟欧洲顶级联赛。
希望这是一个好的改变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