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4年,粤剧终于要在春晚主会场舞台亮相了。

上一次粤剧登上春晚舞台,还是1985年的事情。历史上,粤剧曾在1984年和1985年登上春晚两次。此后三十多年里,虽然粤剧有在戏曲春晚、部分地方卫视的春晚等亮相,但始终无缘春晚主舞台。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微博)

而这次,粤剧重归春晚,多少让人感觉唏嘘,许多人都认为这本是“理所应当”之事,就如“阿姐”汪明荃所说: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网络)

也有人感到兴奋,认为这是“迟来的嘉许”: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微博)

但更多人对此却是“漠不关心”,搜索相关新闻,底下的评论数也只有零星几十条。

甚至有人直言: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微博)

比起粤剧有没有登上舞台,我想,有多少人会关心这件事情,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提起粤剧,你会想到?

如果你在广州的街头问:“你觉得粤剧重要吗?”

估计十个人里有八个人会跟你说,“特别重要”

甚至有人觉得,粤剧跟粤语一样,是岭南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块。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微博)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不少人心里却有着另一套剧本:“粤剧?跟我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有这样的想法一点都不奇怪。在广州,真正的粤剧活粉并不多。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对粤剧的认知,只停留在几部经典剧目中,甚至绝大多数人,连一场粤剧都没完整看下来。

而且,大多数人对粤剧的评价,用几个词就能概括完了——“无聊”“老套”“看不懂”

至于更多维度的评价?抱歉,对粤剧一无所知的他们也只能穷尽毕生所学,给你凑出这三个词来了。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微博)

对于外地人来说,他们甚少听说粤剧,即便知道,也只觉得它是一门生僻、门槛较高的艺术,只跟粤语使用者有关。

而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并不认为粤剧与他们相关,除了在填空题——“你知道哪些岭南文化”——中填写过,他们的字典中基本没有“粤剧”二字,甚至他们会觉得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和“标配”,和粤剧沾上点边的,都不免沾上一点老朽的味道。

即便平日里,他们偶尔也会哼上一两句“落街无钱买面包”,但他们普遍的认知还是——粤剧?这个老古董不是早进博物馆了吗?

为什么粤剧“不讨喜”?

为什么粤剧不受年轻人喜欢?

诞生于明朝的粤剧,历史并不算长,也曾有过与京剧、昆曲等剧种分庭抗礼的时期。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网络)

上世纪80-90年代,是粤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后,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诸如音乐茶座等的娱乐形态也纷纷涌现。“睇大戏”,也随之发展成为一种主流娱乐,在当时的香港电影中,不难看到粤剧的身影。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 影视作品中恶搞的英文版《帝女花》。| via网络)

正因如此,在那个时期,粤剧界涌现了一批闻名四海的粤剧大家,就连明星罗家英、罗文……都多少与粤剧有渊源。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罗家英 | via网络)

与此同时,一批粤商趁着改革开放之机走出了广州,也走到了海外,使得本来已经存在于各个地方的粤剧文化更为强势……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纽约八和会馆资料 | via网络)

种种原因都造就了当时粤剧的兴盛,却也让后来的粤剧发展“相形见绌”。

进入到光怪陆离的21世纪,各种新鲜事物奔涌出现,新潮流、新媒体如飓风般席卷而来。而此时的粤剧非但没有强势地站起来与各种新潮展开竞争,反倒沉寂了下来。

青黄不接、创作落后、观众的注意力转移等的诸多问题,让粤剧发展走向下坡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明显的衰退迹象,莫过于越来越少人会关注和讨论粤剧了。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中国粤剧网)

相比起八、九十年代,这个时期的粤剧略显“低迷”。

而对于恰好成长在这个时期、没有经历过粤剧高光时刻的90后来说,他们并不了解粤剧曾经引领的潮流风尚,只能凭借老一辈所描述的场景,以及从小粤剧的“惨淡”境况,构成了和老一辈截然不同的粤剧印象。

 

粤剧在式微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粤剧正在式微”,这样的说法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当小编真正翻找资料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如果说曾经的粤剧有式微之象,那现在的粤剧,更像是在“回春”。

更出人意料的是,就连年轻一代,也开始拥抱粤剧。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网络)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广东省出台了帮助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广东23条”……在“非遗”热潮和新政春风的推动下,粤剧的传承、保护、发展和传播开始获得更多力、物力、财力的倾斜。

而在这几年来,粤剧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接地气”“年轻化”的题材,无论是将粤剧传统艺术与现代舞台元素融合的《还金记》,还是以“网游+粤剧”形式发展起来的《决战天策府》,都让粤剧的魅力离新生一代更近一步。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决战天策府》将参加2019广东卫视春节晚会的消息,让一众年轻票友兴奋不已。 | via微博)

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人愿意走进粤剧院:以广东某粤剧院为例,去年他们的周末专场中,每10场演出里大概有2场演出是满座的,其余的8场,也有5-6成的上座率,有时甚至会到7-8成。

除了票房叫好之外,在微博上,也涌现了一批年轻的粤剧迷。而且在热爱粤剧这件事情上,新生代的表现也跟中老年人截然不同——他们会像追星一样去“粉”心仪的粤剧演员,甚至制作粤剧鉴赏攻略,或是鬼畜视频。

从艺术本身,到市场反响,都能看出近几年粤剧的“回春”。尽管不能与过往的荣光相比,但很明显的,粤剧已经不全然是许多人认知中的“枯木”,它“正逢新春”。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网友自发为粤剧《决战天策府》做的表情包。 | via微博)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曾经有人问小编:“你觉得粤剧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过于深刻,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粤剧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撰文期间,小编在与各位业内人士聊天中,突然获得了答案——很简单的,就像你到了北京会看京剧,到了四川会看变脸,粤剧对这座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它应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坐标,而对成长、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来说,它应是一种精神依托。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 via网络)

粤剧上春晚,这在大众眼里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粤剧这门艺术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认同,一种推广方式。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IP,粤剧正在将自身的影响力向外扩散,这种文化的影响力,甚至会改变或强化外地朋友对广州的某种认知。

然而尴尬的是,行内人在奋力突围的时候,不少行外人依然抱以成见,不愿意走近粤剧、相信粤剧正在进步。

 

这恰恰正是我们需要去做出改变的——毕竟粤剧要真正成长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仅仅靠一个春晚、业内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这座城市的人真正看到粤剧的进步,真正认同粤剧的发展,粤剧才能真正“内化”成为这座城市的血与肉,也才能更好地赋能于这座城市的发展。

本期撰文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

二德

差点按照爸爸给我画好的蓝图,走上粤剧路的二德。

​时隔34年粤剧重登春晚,但你真的会关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