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光明日报 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微博,标题为: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为何不高?

这条微博,内容源于同一天发表在光明日报报纸上的一篇研究文章,《从城市特征观察普通话的使用》。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这篇文章的作者郭骏教授,将广州内外部交际用语的数据,和不同规模城市、不同地域城市、粤语城市和非粤语城市进行了比较,发现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仅略高于小城市;作为东部城市,普通话使用率仅稍高于西部城市

于是,有了上述的这一条微博。很明显,@光明日报 官博的潜台词正是,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不太高啊,至少是和这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不太匹配。

这条微博立即引发讨论,@光明日报 一条微博通常只有个位数的转发、评论。截至发稿,这条有关广州普通话使用率的微博,已经有68条转发、174条留言。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广州市民的留言的潜台词却是,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还不高呀?到底要怎样?

这一高一低,对比鲜明。那么,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01

先说下光明日报刊载的这篇研究成果。

从研究方法上,作者在定量研究中对可能的变量做了分析,包括地域、规模以及流动性。

但作者恰恰没有研究一个东西,那就是纵向上的对比,也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比如推普以来),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程度如何。

很明显,多数广州市民首先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普通话使用问题的。

纵向来看,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肯定是变高了。这一点,在广州生活越久的人,感受会越强烈。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国家层面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变高是情理之中。

在广州荔湾、越秀等老城区,粤语的使用场景还算多;但到了天河,你会发现这里和深圳没什么两样。

去年,广州某小学向家长发短信,要求在校园内禁说方言,后遭家长投诉。荔湾区教育局公开回应,推广普通话不等于禁止、废除方言。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这是粤语当下尴尬境遇的一个缩影。

 

今天广州的00后,粤语说不标准、不说甚至不愿意说粤语的,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

推普政策下,学校里说粤语的机会寥寥,上课、交流要用普通话。

对于广州下一代,粤语的环境已经堪忧。

02

《从城市特征观察普通话的使用》,还隐藏的一个奇怪的逻辑,让今天的广州人越来越感到不安。

那就是,推普等于消灭粤语。无论是逻辑还是价值观层面,这几乎不假思索地成为作者整个研究的前提

事实上,哪怕是单论推广普通话的效果,也不应以追求普通话使用率高为条件。为什么郭骏教授不从纵向上做研究?一是没有数据,二是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推普这件事上,大家追求的是结果层面的普通话使用率高还是不高,逻辑清晰,视角残暴。

从政策上来讲,普通话是法律上的国家通用语言,推普是国家政策。但把推普作为视为无比正确、且唯一的评价工具,却是危险的。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官方层面明确过推普不等于废粤。但在操作层面,什么场合应该讲粤语、甚至推广粤语,这个尺度却很不好把握。所以有些事就变成了“只做不说”。

推普政策施行以来,广州人的文化危机感一直没有消减过。而文化保育遇到的一个死扣,就是上述的这个奇怪逻辑。

语言的统一,是发展的需要。普通话有普通话的作用,但地方语言也有其价值和作用所在。

所以,推普的效果是不是要以消灭粤语为前提?推普是不是也应该为地方语言留足空间?

或者说,推普的应有之意,也包含了地方的语言文化的保育,包含了多种语言的共生甚至互动。

03

身处南京、研究吴语的郭骏不知道能不能理解广州人的焦虑。

但吴语和粤语的情况确有不同。不说别的,那么大吴语区,你瞧不上我、我瞧不上你的情况见的还少吗?

以内斗省江苏为例,吴语区的老百姓虽同处南部,但相互间的地域认同没有因为同属一省而增加半点。

甚至,语言上相近,还拉远了身份上的认同。

在华南,一个广州人和一个佛山人或清远人,口音、俚语或有差别,但彼此间都认可,大家讲的是一种叫“粤语”的语言。

但如果一个苏州人和一个上海人交流,用普通话才是正常。

 

在长三角,很少有人说自己讲的是吴语。苏州人觉得自己讲的是苏州话,上海人认为自己在讲上海话,管它吴语不吴语。

所以吴语的危机,很难形成一种自我拯救的气候

说到底,语言上虽同属一支,但身份上却做不到同气连枝。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其实,90年代,上海及苏南城市也有推普大潮,强度不会比广东更轻。但如今民间的境况却有不同。

在苏南,讲不讲方言,是一种调侃式的轻松话题。所有人似乎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方言是要死的,早晚的问题。

但在华南,粤语的危机是个严肃话题。

04

曾经,粤语不仅是广州的通行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骄傲。

改革的春风从南中国这片热土吹起,资本、技术的率先进入,加上背靠香港,粤语不仅是一种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还成为一种文化优越感的“凭证”。

上个世纪,粤语电影、歌曲的风靡,成为广州几代人的荣光。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图 | via网络▲

但政经格局的位移、推普大潮的助力,让这一切跌落得无比迅速。

很长一段时间,粤语是能不能在广州生存生活下去的一道门槛,如今却成为测试这个城市包不包容的指标。

以前,珠三角背靠香港好乘凉。如今,港人北上捞金,张家辉变成“渣渣辉”,香港演艺界自身也是一地鸡毛的感觉。

无论是记忆还是现实土壤,粤语早就不是当年的繁盛。

粤语的衰落,伴随着港粤文化的全面失势,令人唏嘘。

05

近10多年来,地方语言的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80年代生人,上学用地方语言的还是居多。如今,早就是另一种光景。

除了东北话攻城略地,无论是长三角的吴语,还是珠三角的粤语,早就难复当年之威。

也许这种退化的趋势还将继续,甚至还有可能加速。特别是在大城市,且不说推普大潮,人的流动本身就需要有统一的语言工具,势必带来地方语言的失落。

未来,广州的下一代不会讲广州话,可能是正常现象。关键,看你是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我很欣赏身边一些老广朋友,他们有种自我觉醒意识,知道对外地人说普通话是一种尊重,在老城区、和身边的朋友说粤语也是一种自觉的热爱。

讲得丧气一点,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粤语哪怕消失了,可能也算不了什么。甚至再丧气点,粤语的消失可能就是一种必然。

但是,是充满热情地推动它,还是且行且珍惜,这就是选择问题了。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本期撰文

斯汀

好久没写文了的斯汀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扫码关注识广君,入群和识广er一起“涨姿势”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
广州的普通话使用率到底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