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路位于北京路和德政南路之间,珠光路长约500多米,东西走向, 中间有文德路拦腰穿过。珠光路的得名,相传和南关的文昌庙有关。明清时期文昌庙遍及全国城乡,而广州城内各坊大多有文昌庙,其中著名的有桂香街文昌庙、第十甫文昌庙、海珠石文昌阁、越秀山上文澜阁文昌阁。 

粤岭讲故事||珠光路上有珠光

其中桂香街街名现在还是有的,在附近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兴建的高楼“文昌阁”,就是借当年文昌庙之名。第十甫文昌庙位于如今的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后来,文昌庙附近形成了街道,取名文昌巷。上世纪30年代,文昌巷扩建为马路,“文昌”一名沿用至今。海珠石文昌阁位于如今长堤海珠石社区,海珠岛早就成为陆地,庙当然亦没有了。越秀山上文澜阁则位于越秀山南麓。除此之外,还有的便是南关的这一间,叫珠光殿文昌宫。相传,其上梁有珠大如碗,其光竟天,珠光路因此得名。

粤岭讲故事||珠光路上有珠光

如今珠光路,从前靠近珠江,这一带连接城池内外的水路,沿城内水路多有盐仓、米仓,所以留下了一个街名“仓前直街”。又由于来往渔船多在此处上落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沿江的海鲜批发市集,称为“咸虾栏”。

粤岭讲故事||珠光路上有珠光

当然,珠光路一带亦有恐怖之处,如当年革命党人炸死清廷将军凤山的一幕,便在此处上演。至于珠光路西段之南的“法场地”就更为恐怖。法场地又名“码头地”,乃清代刑场。当年天地会领导的洪兵起义,总督叶名琛加以镇压,捉到的起义军就是在法场地斩杀的。泥地吸不尽鲜血,血就流到低洼之地汇成池。后来附近整缸瓦的师傅将这些浸透鲜血的泥土挖出,用以烧制风炉。这种炉子坚硬异常,十分耐用,但因地名不吉利,便称之为码头炉。人们不知其来历,但觉好用,风行一时。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仍有小贩挑着风炉沿街叫卖,其叫卖语是:码头炉,够实净,机关枪都打唔烂。而它所蕴含的那段惨痛历史,却无人知晓了。故此,从前广州有句咒骂人的话———快点去睇大风炉,意为叫别人快去死,就是从此而来的。

粤岭讲故事||珠光路上有珠光

叶名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