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议题一向敏感,最近在脱口秀中对男性调侃而知名的杨笠,就因为在双十一前夕受京东邀请担任了代言人,结果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争吵。

至于跨性别议题,那更是敏感中的敏感——例如这次跨性别女艺人金星计划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舞台剧《日出》的申请被拒的事件,争议的双方更加针锋相对:一方面有人说禁得好,指其“教坏细路”;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趁机骂广州,“真不愧为文化沙漠”。

尽管很多网友都问我怎么看,但我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写,怕一不小心就被认为是站队了,从而”顺得哥来失嫂意“。

因此,先声明一下,我不是LGBT人士,我也没看过金星的演出,甚至她的一集完整的电视节目也几乎没看过(只刷到过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切片),所以对她也谈不上喜欢或讨厌。但是,或许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历史,说不定能够获得一些启发,跳出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之中。

《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摆脱丈夫的桎梏,毅然出走的故事。虽然作者否认,但该剧常被称为首个真正的女性主义剧本,所以1893年首次在英国演出时就已经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

可想而知的是,当《玩偶之家》这部剧被翻译成中文,在1918年的中国上演后,所引发的争议声音就更大了。不少上层保守人士认为该剧中的娜拉要求个性解放、不做“贤妻良母”的态度是伤风败俗,乃是西方价值对于中国传统价值的侵蚀,纷纷在报纸上撰文批判,乃至发起抵制。

毕竟,那时候追求自由恋爱,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也是极为新鲜的事,不少人依然纳妾成风,并认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然而在一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而是彻彻底底的“西方舶来品”——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成为了这次运动的口号。再之后,源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再后来的历史发展,大家应该都比我更熟悉了。

如今百年后的今天,《玩偶之家》已经成为了中国话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而自由恋爱、女性独立的观念已经没人敢公开反对了。

我分享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在过去很可能是被普遍视作异端的;而我们现在普遍视作异端的观念,在未来会不会也被普遍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呢?当然,我只是说这里存在着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但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眼光看待很多事情,自然就不容易在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上产生局限性。

金星的这部舞台剧《日出》已经在全国各地巡演了四年,反响似乎也不错,但这次在广州演出申请被拒,却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理由。如今,有不少网络舆论都把原因指向该剧在某次演出谢幕后,有人展示了象征LGBT的旗帜。

我对舞台剧兴趣不大,但我不希望我所热爱的广州背上“活该成为文化沙漠”的骂名。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一直为这座城市的包容感到自豪。所以,如果真的是这个原因导致金星的这部舞台剧无法在广州上演的话,我建议有关审批方面不如与金星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告诉她,在演出舞台上展示与表演无关的旗帜是违规的,所以不批准之后的演出;又或者是,可以批准她演出,但条件是她必须承诺不能在舞台展示无关的旗帜标识,否则就依照约严惩。

我相信,这样做不仅符合一个现代法治社会的管治方式,同时也能让指责者失去了指责广州的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