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悠悠二千余年岁月,曾有过很多美景,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羊城八景”。

      据晋朝人裴渊《广州记》所载:战国时,广州属楚国,南海人高固为楚国宰相;有五羊衔谷至其庭,以为瑞,因以五羊名其地。这是有关五羊神话年代最早的记载。如果这个记载不错的话,那“羊城”之名在先秦时就有了。不过那时广州还未真正建城。“羊城八景”的始创要迟至南宋,距今未足千年,而那时广州建城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并非说宋代以前的广州城(古称番禺城)一带没有佳景,只可惜当年的文人雅士们没有想到要给这些美景弄几个好名字出来,凑足个八景之数传颂传颂;又或当年真有人给某个或某些景点冠以佳名,只因印刷术不发达(直至北宋中期始有毕升活字印刷术),没能流传开来便不成气候,也就没被记载下来,于是亡佚,也不可知。所以后人说羊城八景,都只能从宋代说起。

  今人一般认为八景之说始创于潇湘(湖南)。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文中说的这位宋迪,便是宋复古,史载他“运笔高妙……草木禽鸟,妙绝一时”。后人以他所画的这八景专属潇湘洞庭,于是称为“潇湘八景”,当年的著名书画家兼诗人米芾(1051-1107)看了这八幅“潇湘八景图”后大称妙绝,马上给每幅都题上诗句,所谓名人效应,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有人集资在长沙建了“八景台”,把“潇湘八景图”陈列于台上。南宋皇帝宁宗赵扩(1195-1224年在位)有一次兴之所至,提笔为潇湘八景题诗,这下子使本已广为世人接受的八景之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各地纷纷搞出八景十景来。这正如元末明初广东著名学者黎贞《羊城八景序》所说的:“八景起于潇湘而绵延于天下。”

  羊城八景也大概在这时候正式始创,它的出现固然跟当时风气有关,而最主要的是跟经济发展和民喜游览之风有关——两宋时广州城大规模扩建、城市生活活跃及市民喜游风景名胜的风气是羊城八景得以始创定名的决定性因素。

      先说城建。宋代时的广东进入了全面开发时期,当时经济发展,人口激增,再加上广州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其贸易量和贸易额均居全国第一,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所谓“岭以南广为一都会,大贾自……涉海而至,岁数十柁。凡西南群夷之珍,犀、象、珠、香、流离之属,禹不能名,占内不能计。”(洪适《盘洲文集·师吴堂记》。此书乃记述宋代广州及广东各方面状况的珍贵史料。)由于外贸发达,来贸易和游览者众多,原来城区已不能适应,于是有大规模扩建城垣之举;两宋三百多年间,广州城先后进行过二十多次的扩建修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扩筑三城和南城。

      三城除中城北部是官署区外,其余均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其中西城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又是外国商人的聚居地区——当年是“限六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城域的扩展为接纳八方游客及开发旅游景点景区提供了基本条件。

  再说城市生活活跃与喜游之风。城市建设提升了市民阶层的地位。“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的市井繁华,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旅游。《盘洲文集》中亦有关于当年广州社会风俗的记载:“二广之区,五羊为大。药洲、蒲涧,民有嬉遨之风。”这羊城人“嬉遨之风”,在洪适后的方信孺、杨万里、刘克庄等文人的著述中都有记载。如石门一地,当年已立贪泉碑,建吴隐之祠,为市民郊游之地;正月二十五蒲涧节,市民倾城到白云山蒲涧游玩,已成民俗。西城之南(今南濠街一带)为当时海舶码头之一,濠岸建有五丈高的共乐楼,人们常登临远眺。更有端午赛龙舟、重阳节登高、南海神庙波罗诞庙会等信仰习俗活动,可见当年民风。

  城垣扩展,经济繁荣,来客日众,游风渐盛,旅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于是便有人仿效“潇湘八景”选择最能代表广州城风貌的八个景点称为“羊城八景”。自此后,八景之说,历代相继,成了传统;直到建国后,仍有三评新八景之举。

      不过今人评景点就着眼于景观而已,用意大概也就是为本地增加名气,以激发人们热爱这片土地的感情,并且吸引外地人来游览,发展经济;当然,也属本地的一种光荣;古人则不仅把八景视为乡梓的荣光,而且还把“地灵人杰”的涵义包括在内。下面这段话便代表了这种思想:

“五羊为岭南都会,青山耸拔,走数十里,大江潮汐汇于前,西樵抱奇诸峰联络蟠踞,锁东西门。自春秋传为百粤地,尉佗(赵佗)僭霸,遂雄南国。吴大帝开广州,广得名自兹始。历代建大藩持节秉钺者多名卿巨公,而人才亦彬彬辈出,如崔清献公、李忠简公暨进士题名数百人,此八景灵秀之所致也。……嗟乎!景物富则山川丽,山川丽则人才盛。所谓地灵人杰,信矣!”(黎贞《羊城八景序》)——是灵秀的八景之地孕育了本地历史上的名人。

      那封建时代的八景是怎样评出来的?评选者如何“览奇选胜,抚景骋怀”?这大概可算千古之谜。今人评八景,可以成立个评选委员会,包括各界人士,从市领导到社会贤达,济济一堂,开会讨论;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广为宣传,发动群众提景名,投选票,如此等等。古人做不到这些。方志史乘没有这类记载。谁提的景点,谁定的名称,最后谁拍的板,均史无明载。替古人想想,大概就是当时一帮有地位、有名气又喜四处游玩的文士官绅,彼此志同道合,因某一契机,大家提出些景点出来讨论讨论,几经商讨合议,最后选定其中八个景并定下个名称,然后便逐渐流传开去,得到同代人的认同,自然影响愈大。这帮人都是舞文弄墨的,自然就会记录下来,最终就成了公认的八景了。史乘著述代代相传,后人于是便确认了前朝曾有过什么八景,然后又会有一帮志同道合且有地位、有名气又喜四处游玩的文士官绅相聚,也给本朝弄个八景出来,于是乎选八景之传统便代代相承。看历代八景之名,皆以四字概括,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或二者兼而有之,可谓文采斐然,充满了诗情画意,给所定名的风景荟萃之区、“山川融结,钟灵孕秀”之处涂上了丰丽的一笔,没有相当的文史功底与文采是绝对提不出来的;而那些选景定名的文人们反被湮没了名字。可谓遗憾。

白云山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叠涧层峦石径斜

 

      据清康熙年间修纂《南海县志》与乾隆年间修纂《广州府志》载,宋代羊城八景为: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或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帘泉(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这八景除光孝菩提一景外,全都与水有关联,可见古代广州“水文化”的特色,这也可以说是宋八景的最大特色。

      还需指出的是,明代成化九年(1473)修成的《广州志》,并不称“羊城八景”,而称“广州八景”。由此来看,虽不能就此否定明代以前的“羊城八景”之说,但至少可以肯定,在明代时,“广州八景”是主要的名称。此其一。

       其二,明成化《广州志》记载的宋代八景与清代文献所载有所不同。它只标出了七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光孝菩提、大通烟雨、菊湖云影、景泰栖霞、蒲涧廉泉。比清代文献所载少了“海山晓霁”与“珠江秋月(色)”两景,同时多了“景泰栖霞”一景:(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之一《明[成化]广州志》影印本卷三十,第1118页。“景泰栖霞”一景大致与“景泰僧归”一景相同)。无疑,明清文献所载都必有所据,只可惜元代以前方志失佚(元代唯一残存的大德《南海志》无八景的记载),今已无从确考二者的对错。故只好以较被今人认同的清代文献所载予以记述。

 

1.

扶胥浴日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扶胥,扶胥镇;浴日,太阳沐浴于海上。景在今黄埔庙头村,当年登南海神庙西南百余步外章丘顶之浴日亭以观海。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2.

石门返照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景在今石井镇流溪河畔石门处,江峡如门,景色壮丽。
 
3.

海山晓霁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海山,海山楼;霁,雨后天晴。指宋代城南海山楼一带珠江景色。
 
4.

珠江秋月·珠江秋色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景在当年珠江中之海珠石。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珠江

5.

菊湖云影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城北菊湖水碧湖平、白云倒影之美景。
 
6.

蒲涧帘泉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白云山东麓蒲涧飞瀑之景。

 

7.

光孝菩提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光孝,光孝寺;菩提,菩提树。景在今光孝寺。虽以古菩提树命名,其实是指当年全寺的景色。

 

8.

大通烟雨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

       大通,大通寺;烟雨,或指江景,或指寺中烟雨井。

 

搞事的古人:第一次评羊城八景 || 冯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