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后,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在当年或翌年(公元前110年),在南越国故地分设了九郡,南海郡乃九郡之一。下辖番禺等六县。南海郡辖境范围相当于今天广东省大部。治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汉元封五年(前106),即南越国灭亡后的第六年,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政府监察所部郡国。
南方九郡属交趾刺史部,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刺史治所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一说今广西梧州),此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故称“广信”。
且说赵佗城在汉军攻城时遭了火焚,城中建筑全毁,城墙倒塌,无法再作为郡县的治所(治,地方政府所在地),郡县治所于是南迁,为“汉新建番禺城”。有关这件史事,史籍记载不一,后世颇多争议,地点不确,甚至其真实性都遭到质疑。
说回位于今越秀区中心地域的赵佗故城,汉平南越之战使它遭了火焚,残破不堪,但并没有彻底毁圮,至少其城基犹在。“汉平南越,改筑番禺县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郡治,号佗故城曰越城。”(《广东通志·古迹略·城址》)既仍称“越城”,可见还有城的模样。但此后似乎没再加修筑(文献没有记载),直至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才在这越城(赵佗故城)残基上重建番禺城作州治,其间相隔了321年(公元前111年至公元210年,即自西汉后半期至东汉末年)。
从赵佗城毁至东汉末年步骘重筑番禺城这数百年时间里,赵佗故城及其周围地区(今越秀地域)的状况如何,古代文献记载极少,多是略过不提。唐·杜佑《通典·州郡·古南越》载汉武帝“兼置交趾刺史”,接下来就说到东汉初年九真郡人造反,再往下就说到了东汉末年事。明《大明一统志·广东布政司》,一开句是:“广东古百越地,汉置交州部刺史,察举南海等郡,而不常所治。东汉末,交州始治番禺。”(意即直到东汉末年,交州州治才开始设在番禺今越秀地区)接下说“广州府建置沿革”:“春秋为南越地,秦于此置南海郡,后赵佗据其地,汉武帝时讨平之,复为南海郡,属交州刺史。东汉末,迁交州治番禺。”对南越国亡至东汉末这数百年事,均只字不提。其它古籍亦大多如此。清道光《广东通志·前事略》,公认记事详尽而得当,对此亦没有记述。
这对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件大好事,证明社会没有发生大动乱,史家没事好记。
兹综合零散资料及依据考古发现,大略记述自南越国亡至东汉末这数百年间(即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末期)今越秀地域的情形。
汉武帝征和年间(前92-前89),交趾刺史罗宏曾开浚甘溪(文溪),引水入金钟塘(上塘、下塘),建池蓄水。这大概是广东历史上第一宗的水利工程建设,亦是疏浚甘溪最早见诸史册的记载。上文说过,文溪是赵佗王城的主要水道,城区一带居民赖此取得淡水,由此可证赵佗王城在公元前111年被焚毁后,并没有荒芜,而是很快就在战争的废墟中复苏,仍为人口之集中地区,否则罗宏无须开浚甘溪以供民用。
上文说过,“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在南越国时代已经形成,并越发兴盛。
汉武帝平南越后,以岭南为基地,积极向海外拓展,曾在日南郡(约今越南中部北起横山南抵大岭地区,或称即今越南顺化)、徐闻县(当年合浦郡治)等地派出驿使远航至印度,带去黄金、杂缯(丝织物),换回来明珠、琉璃璧(蓝宝石)、奇石等异物。据《汉书·地理志》载,当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番禺则是岭南对外贸易商品的集散地和这些港市进行海外贸易的基地。
此后数百年,这条海上通道继续发展,番禺和东冶(今福建闽侯)成为当时南方的两大转运口岸。
史载,东汉永元十一年(99),大秦国(古罗马帝国)商人来番禺贸易。东汉延熹九年(166),大秦国派遣使者航行到达番禺,献象牙、犀角、毒瑁。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反映出当时已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中国与罗马已直接通航。构成了一条贯通欧、非、亚洲的海上航线。这是继陆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之后开辟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后汉书·西域传》称:“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清雍正《广东通志》载:“桓帝时……天竺、大秦等国,皆由南海重译(辗转翻译)贡献(进贡),而贾蕃自此充斥扬、粤。”可见在东汉后期,番禺的对外贸易相当繁荣。
西晋太康二年(281),大秦国又“遣使贡献”,使者乘船直航广州,在广州登陆后由安南将军、广州牧腾牧接待。可见在公元二三世纪,即东汉、三国时期,广州至罗马帝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业已沟通和形成。而扶南国(今柬埔寨)派遣来华的使节至少有26批。其时广州已逐渐取代交州的徐闻港(今广东徐闻县内)、合浦港(今广西合浦市内)而成为南中国对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因为进口的物资,如由交趾登陆,其内运路线比从广州登陆要长得多,所以,外商自然地便以广州为商船的停舶地点了。东汉时期,建于今越秀地域的广州城是一个海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德国学者夏德(F·Hirth)这样评说:“中国与罗马等国贸易,自公元三世纪以前(按:即西晋以前),即以广州及其附近为终止点,是时广州已为海上贸易要冲。”
今五仙观所在的坡山以西,今越秀区海珠中路南段一带,远古时是海湾深入陆地处,位于珠江湾北缘,有坡山作屏障,为避风良港。自西汉起一直是外国商船停泊的码头区。其以北地域(今光塔路一带),在唐代时发展成蕃坊,可说是汉代商埠的延续。
两汉数百年,番禺既是著名港口,也是著名商埠。
至东汉末建安年间,孙权经营交州,步骘重筑番禺城,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这是今越秀地域得以在汉平南越之战后不衰落的主要原因。
总之,汉武帝平南越,赵佗城被焚毁。在往后300余年间,今越秀地区没有重新修筑城池,因为官衙(地方政府机构)并不在此(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官衙,既非郡治,没有设置官衙,故此没有重新筑城,合乎情理),但赵佗故城的残基一直存在,并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发展起来。海外贸易不但没有中断,而且持续发展,是汉王朝的对外贸易基地,其商贸都会地位并没有丧失,且闻名全国。原在城中的建筑被焚毁了,战争过去,局势稳定下来,非宫殿式的建筑开始陆续出现,以便进行商贸活动。大批中原和各地商人仍如同在南越国时一样,前来番禺贸易做生意,多个阶层,多种职业的人家聚居原番禺城址一带。且多有发了财的。
在政治地位上,就全国而言,汉代时的番禺无足轻重;在经济上,却是全国著名都会之一。《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毒冒:玳瑁。果:谓龙眼、荔枝等。布:葛布。)可见位于今越秀地域的番禺在当时作为商埠的名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说番禺是“珠玑、犀、果、布、瑇瑁之凑”,记的是南越国时的情形;《汉书·地理志》所记则多了银、铜、象牙三大商品,这三大商品都是手工业原料。可见赵佗城被毁后,民间贸易并无间断,手工业继续发展。
广州考古发现,从已发掘出来的近200座西汉前期(南越国时期)墓葬中,并无间断的迹象;南越国灭亡后的西汉中晚期和东汉墓葬都为数不少,也没有缺环,而且出土的陶屋、陶城堡和各种器物十分丰富,反映出城乡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剩余残基的赵佗故城,在东汉时,城池虽然没有重加修筑,但旧城残基内洋溢着生机,而且持续发展,逐步建造起成片的各式各样的房屋,其中有市集,有祠庙,有工场,有作坊,可能还有官衙(尽管郡县治所不在这里),以便进行治理。当时城区一带当有三万以上人口,这在今天当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繁荣的城镇了,尤其在地广人稀,很多地方尚未开发的岭南大地上。
(图文无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冯沛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南越国灭亡后,广州沦为废墟?》https://www.gznf.net/column/109117.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