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将军府西侧,六榕路内有一小巷名曰“铁局巷”。有人以为:局者,为专办某事而设之机构。铁局即是锻铸铁器之工厂。

在冷兵器时代,设在广州旗境之内的这铁局就该是驻粤八旗的兵工厂了。其实这是望文生义。不过这铁局,的确与有缘,那也确是为专办某事而设之机构。但此非彼这铁局巷,原为明、清两朝钢铁管理机关的旧址。这是负责征收铁税的机关。在明代本称铁厂。后人无知,用字的今义去理解这厂为工厂,以为铁厂就是冶铁厂或铁工厂,其实是一种解。到了清代该铁厂改称铁局,所以这铁局所处的小巷便被称为铁局巷了。

铁局巷之谜 || 朱广在清代,“国语骑射”是满洲之根本,虽有这样的说法,然而实际在作战时,尤其是近身作战时,弓箭并不能发挥作用,而有用武之地的,却是大刀。因此有识之士,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将官对刀的使用都十分重视。

宗室庆保任广州将军,在校阅操演军士时,都命令要佩带腰刀,在城门、堆卡值勤的士兵,也自觉佩带腰刀接受他查岗。有一名叫达春泰的协领,每大队合操,他必策马捉刀,如临大敌。

乾隆二年,从福州将军任上调补广州将军的阿尔赛,抵任后,视察八旗官兵的军械,他发现这些武器损坏严重,且数量足占五成,这对于防务来说是极大的不妥。因此他奏请朝廷拨款“修造铁盔铁甲二千余副,以及帐篷一千余架”,还有腰刀等兵器。

要为驻粤八旗打造兵器, 就得有个地方, 有个专办的 “局”。用现代人的说法,那就是“兵工厂”了,那么这驻粤八旗的兵工厂设在哪里?

阿尔赛将军特意把这“铁局”选址在离其将军府不远的金刚巷侧,在那里开设一“铁局”以制造兵器。他指定要“用高州白麻铁选工造腰刀,就本身铁为吞口,较旧刀加长数寸。刀柄嵌团鹤云丝,其刃锋利无匹。看来这位将军不但重视武备,对刀的质量要求十分高,还颇有艺术气质,连那刀柄也那么讲究造型。

根据驻粤八旗之编制,满、汉八旗均配有铁匠4名,满洲每两旗一名,而汉军则只有正白、正红、正蓝、镶蓝各一;可能因弓箭是旗兵最常用的武器,使用量也大之故,所以制作弓箭的弓匠则满汉各有八名,做到每旗均有一名。此外八旗编制里还有铜匠,虽满洲、汉军各占一个名额,可能由于铜活儿不多,因而都被安排作公用。

那么这金刚巷又在哪里?就在惠爱大街,旧南海县东侧。即原中山六路的艺术幼儿园的位置,过去是一间庵堂,叫“金刚庵”,估计“金刚巷侧”的位置就在那儿。那“兵工厂”也就设在这。当然那是乾隆年代的事儿了。

同治三年,广州将军瑞麟、副都统库克吉泰、海春等上奏皇帝,提出“广州省城地处边疆,山海交错,遇有缓急,枪炮固不可少,而刀矛尤不可缺。查旗营抬枪额设只有五百杆,长矛只有一千三百五十杆,双手带刀只有一百张,按兵分配均形不敷。且抬枪刀矛等项与广东地势最为相宜,必须整备有余,

铁局巷之谜 || 朱广

遇事方资得力。”为此提出筹款添造。不知是出于自愿,还是 “被自愿”,“旗营官兵世受国恩,未效涓埃,值此地方未靖之际,情愿捐造抬枪五百杆,长矛四百杆,大刀四百张,稍图报效”

此刀枪制造工程,将军等也抓得很紧,立即“觅唤精于制造枪刀之匠人,逐细讲求,认真制造”,仅一年时间,此刀枪制造工程于同治四年便告竣工。经瑞麟等亲自检验,“枪身铁质亦甚坚实。长矛铁嘴颇属尖利,木杆亦坚。大刀刃长二尺一寸,柄长四尺,如春秋刀式,试以大骨,迎刃而解,均堪适用。”并酌定日期进行操演。由是可见,那时的“兵工厂”已经不只打造大刀,长矛那么简单,而也开始可以造“枪”了,尽管此种抬枪不甚便捷,但可见当时的兵器生产已进步不少了。

到了光绪年间,洋务兴起,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西郊石井办起了兵工厂,生产的再不是大刀长矛了,而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生产西式的毛瑟枪,走上师夷以制夷的路子了。

笔者的祖父是清末的一名旗兵,据他老人家回忆,那时他是将军的亲兵,已用上配枪了。当年广州将军孚琦从燕塘观看飞机后,在回城至大东门时,被温生才击毙。那时将军的卫队都是带枪的,但事出突然,以至反应不过来,让孚琦一命呜呼,如此饭桶卫队也就成了世人茶余饭后的笑柄了!

文章选自朱广《铁岭集——驻粤八旗史话

铁局巷之谜 || 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