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庄严寺是今天六榕寺的前身。关于它的始建年代,颇有争议。清代方志,包括清雍正《广东通志》、乾隆《广州府志》、光绪《广东通志》与《广州府志》,以及清末《广东考古辑要》等,均记载宝庄严寺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这亦多为今人所采用。

但此说疑误。今存记载六榕寺和花塔创建历史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是唐初著名文学家王勃撰写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一月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这比上引文献的年代早多了),碑文云:“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寺乃曩(往昔)在宋朝(南朝刘宋王朝),早延题目,法师聿提神足,愿启规模,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也就是说,此寺在刘宋时(420-479)已建(或说建于刘宋元嘉年间)。寺名“宝庄严”,语出著名佛经《华严经》:善财童子经文殊菩萨指点,到过五十三个地方的“善知识”(导师)求教,终于成为菩萨。“宝庄严”就是那五十三个地方之一,用作寺名,寓意“迷津引渡”。相传宝庄严寺建成后,菩提达摩曾到寺中僧堂一宿,以至寺内从此绝无蚊蚋。这大概是后世僧众为增加达摩的神秘色彩而创造出来的又一个神话。不过这个传说也可算是宝庄严寺的建成必早于寺中舍利塔的一个佐证,因为舍利塔建于梁大同三年(537),而这时达摩早已北上梁朝首都建康(今南京)去了。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建寺之缘起不详,当时建得怎样也不详。但寺址是在当时城外数里地的西郊,想必花木繁茂,环境相当幽静(佛寺初建时四周环境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后来身陷闹市,那是城市扩大拓展了的缘故)。寺中舍利塔之建则是缘于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从真腊(今柬埔寨)迎来的佛舍利。

当时的萧梁王朝皇帝梁武帝是个求佛狂,他听说真腊有佛舍利(佛骨或佛牙,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归西后留下的宝物),于是就派昙裕大智法师(一说此人乃梁武帝母舅)到真腊寻求。这位昙裕法师于是前往真腊,果然求得佛舍利并带了回来,在广州登岸。梁武帝得报,十分高兴,颁诏命广州刺史萧誉特地修塔以埋藏这些珍贵的佛门之宝以供奉。时在梁大同三年(537)。

萧誉得令,选址在城西数里宝庄严寺内修建了一座方形的六层木塔,塔下埋藏着佛舍利。这是广州最早的佛塔。梁武帝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

佛塔的建造,最初的用途就是用来保存所谓得道高僧的骨殖的。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就建塔来藏他的骨灰。也就是说,佛塔实质上原是僧人的墓地。所以过去的佛寺,几乎都有佛塔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西面有古迹“塔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自唐代至清代的砖石塔220多座,至今犹在,这些塔就是该寺历代和尚的墓地。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从将军府(今迎宾馆)看花塔

佛塔在印度称为“翠堵波”,汉文译名为“浮屠”。尽管有学者考证这是误译(因为“浮屠”本是“佛陀”的旧译),但后来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比如今天仍然经常说到的一句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七级浮屠”便是“七层佛塔”的意思。当年萧誉建造佛塔是用来埋藏昙裕法师带回来的舍利子的,因而就称为“舍利塔”。位置就是今天六榕寺内的那座花塔所在处。这座木塔不仅是广州最早的佛塔,而且还是岭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有据有迹可寻的佛塔。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北魏洛阳天宁寺塔被誉为“天下第一塔”,是我国早期楼阁式木构佛塔的典范。而宝庄严寺的这座舍利塔,则仅晚于天宁寺塔约二十年,由此可知当时岭南地区跟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相传萧誉在建塔时遇到了地下水位高的难题(现在六榕寺南距珠江约2000米,当年南距珠江约1000米,而西距浮丘石南面的水域却只有约600米),于是先以花岗岩砌筑了连环式的九口水井,然后在这九环井基上建造高塔。当时建的是方形六层木塔,外表华丽,并非现在之六榕塔。元《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载:“宝庄严舍利塔……王勃记有‘古井九绕’。塔内有古鼎,藏剑一、镜一,铦莹下发得佛牙、舍利,似是梁代故物。”

寺塔传至唐代,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十月,广州都督李燧因见舍利塔顶放光,于是与寺僧宝轮重修寺塔。

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了净慧寺。非常遗憾,这古寺后来又遭了火焚,寺塔一同毁圮。这事发生在何年何月,古籍中找不到确切的记载。直到北宋元佑元年(1086),南海人林修与信士王衢、沙门道琮等人才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寺建塔。清光绪元年(1875)长善《重修六榕寺佛塔记》载:“广州……城西有率堵坡焉……宋瑞拱中修缮之,改名净慧寺,后毁于火,塔无存。世易时移,陵谷递变。元佑元年(1086)郡人林修创议建复。”当时所建成的塔,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花塔的模样了。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这里得说明一下,不少史志只说林修是在元佑年间(1086—1094)建塔,没有具体记载在哪一年。如清《南海百咏续编》称:“考六榕寺碑,唐时,浮图已毁。宋元佑初,南海林修议建复之。”也有称林修是在绍圣年间(1094—1097)建塔的。此说其实亦对,因为建塔竣工是在绍圣四年(1097)。

林修是个佛教徒,曾任官京师,授凤翔府宝鸡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握印鉴的官)。他在筹划重新建塔时,原来的舍利塔已是遗迹全无,林修怎样都找不到那旧塔址,就只好自己寻址来修建,结果塔还未建好就毁坏了。相传林修后来在梦中得到神灵相告,说旧塔址该地有九井环列,东西相去不超过四五十尺,若宣泄地气,塔就可以建成。林修梦醒后,就依照神灵的启示找到了旧塔的地基。

当时建塔的工程是很浩大的,塔基广四五十尺。相传掘地时,果然发现有九口古井环列塔基外面,跟丈量建基的尺寸相吻合。塔基中央地下挖出了一口古鼎,内藏有三把古剑、一口古镜和更为珍贵的佛舍利,这些古物出土时竟像是新的一样。这事在古籍的记载中有点神奇的色彩,据推断,这些古井古物应该是萧誉和昙裕法师原来建舍利塔时的遗物。林修很聪明,也很虔诚,他保存了这些古井与古物,不予变动,把佛牙、佛骨藏在地下后,便在上面修建新塔。若照清乾隆《广州府志》的记载,那时的塔基“下有八鬼负础,上藏舍利”。如果这段记载没错的话,那上面所说的宝物就至今仍在六榕塔下压着。人若登塔,脚下就“踩”着这些宝物了。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林修这次所新建的佛塔跟过去的舍利塔大不相同,比前者雄伟坚固得多。南朝时萧誉建的是六层木塔,林修则建为阁楼式塔,砖木结构。广六丈(依宋度制约18.72米。现资料记载首层塔身直径12米),高二百七十尺(这是《广东新语》、《羊城古钞》诸史志载,即约高84.24米。现资料记载塔高为57.6米,应以现代测量为准)。一直至明中叶之前,其高度居岭南古建筑之首。外观八面九层,内分17层。建造历时九年,到北宋绍圣四年(1097)落成。今人称之为宋代广州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代表。其结构采用穿壁绕平座式,较唐塔之空筒式壁内折上结构有明显进步。这种结构在北方未有发现,而在粤北宋塔中已见数座,对以后岭南塔式有深远影响。因塔龛内供奉贤劫千佛像,故此就不再称“舍利塔”,而名为“千佛塔”了。塔的壁面有砖铭:“广州净慧寺宝塔砖劝首林主薄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为元佑元年(1086)重修花塔的记录。而重修的寺,仍名净慧寺。

宋代时,楼阁与塔成为建筑群体的构图中心。建筑细部装饰、装修向精巧、细致的方向发展,向图案化、程序化、标准化过渡。装饰线脚与花纹趋于秀丽、绚柔。门窗、栏杆式样繁多。千佛塔便体现了这种特色。此后,各朝各代的重修都保持了宋代的旧观。1980年完成了历时两年的全寺大修工程,花塔各级栏杆也是用东京木坤甸木复原为宋式栏杆。

同年(1097),宋王朝宗室、康州刺史赵叔盎为此撰写了《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由赵仲忽篆额,刻石为纪。此碑高54厘米,宽33.5厘米,安放寺中。以后岁月悠悠,诸多变故,因而此碑又经多次重刻。现在人们在六榕寺碑廊所见到的,已不是北宋时代的原碑,而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刻的。碑文首先记述了北宋时广州“广东一都会也。襟带五岭,控制百粤,海舶贾胡,以珠、金、犀为之货,丛委于市,地大物夥,号称富饶。又其风俗,事佛尤谨。仁祠之盛,列剁相望”的史实,随后第一次记载了千佛寺塔的重建经过和塔建成后的壮丽雄伟:

“一夕,梦人告使广之。众从其说,遂广其基,以为四十五尺。撅地得古井九,环列基外,适与度合。中央复获巨鼎,中藏三剑一镜,锸莹如新。是日,郡官州人云集来观,咸谓至诚感通,叹未曾有。而信施者数百人,长老德超、宝严,皆愿协力办事焉。遂鸠工垒甓,以为八觚九层,高度二百七十尺。龛藏贤劫千佛泊旃檀五百应真像。下瘗佛牙舍利,殉以珍宝。绀宇晕飞,丹槛离立,轮奂之盛,金碧照空,对严献殿,缭以回廊,玮丽称是,然后观者起敬,真福德聚,可以住持佛法,巩固皇图,为东南塔庙之冠矣!绍圣四年(1097)六月三日,工徒告休。”(碑在广州六榕寺。碑文载于清同治《广州府志·金石略五》)

这是一块很有史料价值的碑石。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

宋代时的广州城,有好几座佛寺,但未有佛塔,而且城中又没有高层建筑物,因而这座高塔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当时西城已筑,净慧寺位于西城中),简直可作当年的城标。越秀山海拔才70米,而这千佛塔高57.6米,为广东古塔之冠,可见其庄严挺拔的雄姿。自建成后,它便是游人登高远眺的好去处,所谓“塔穷炎海目,山拥越王城”(清初王士祯诗句)。当时净慧寺离珠江不足千米,因而这千佛塔当年还是珠江航道的重要标志。正所谓:“巍峨轮奂,雄矗天半,海舶收港引为表望。”南宋诗人方信孺在他描写当年广州名胜的著名诗集《南海百咏》中有《净慧寺千佛塔》一诗,把当年的情景及上面讲过的九环古井传说融入诗中,诗曰:

九井神光射斗牛,

天井宝级镇南州。

客船江上东西路,

常识嶙峋云外浮。

诗中“天井宝级”就是指的千佛塔,并借喻广州的地理位置。(《晋书·天文志》有云:“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清代文学家、番禺人汪兆铨有《记六榕寺塔》一文传世,文中记述塔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登塔远眺的景致。文虽不足千字,却是岭南散文中的名篇。其中描述当年花塔的朝夕景色是:“晓日初上,光采炫然;火珠荧荧,若木争色。丹霞绚晚,人间暝烟;仰视上方,残阳烛明,光半鸦背,用以研朝媚夕,幻成奇观。”可见当年登塔俯瞰羊城,其景色之美实在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千佛塔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曾大修过一次。今塔上栏杆即为宋代时的栏杆形式。塔壁多处仍存有北宋时的砖铭,上刻“广州净慧寺宝塔砖劝首林主簿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等文字。这“林主簿”即曾任宝鸡县主簿的林修,寺塔的重建者。从砖铭、塔形以及阑额上施普柏枋、圆栌斗等方面看,今塔身应基本上保存了宋代重建时的风貌。

六榕花塔的建造秘史 || 冯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