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小北的旧日风情》中提到:大约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广州小北门外下塘村道旁(即今登峰路一带)涌现出不少茶寮(如宝汉、郭北、越秀、红棉、甘泉等),这些茶寮是为当时登白云山游玩或者扫墓祭祖者歇脚、饮茶食饭而设的。可惜文中只展示了"郭北"的老照片且照片很模糊。最近,我在民国某私人相册里,发现了两张"甘泉"照片,觉得可资"讲古",遂成此文,以飨读者诸君。
那么,"甘泉山馆"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其风貌又是怎样的呢?1948年10月出版的《广州大观》一书告诉了我们答案(见下图)。
民国广东巨商、诗词人、教育家黄咏雩,曾作词《八声甘州·丙戌,一九四六年》,其自序为:"初春偕六禾访闇公、荫庭,复与慈博探梅北郊,小酌甘泉山馆。荒城废垒,野草斜阳,惘然不胜今昔兴替之感,约演耆卿此调。"当年"甘泉山馆"的风貌和名气,于此亦可见一斑。顺便一提,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曾作画《喜上眉梢》,其款识为:卅七年(指民国37年即1948年,笔者注)新春,雅集甘泉山馆,为永吉吾兄有道高论,少昂急就。
由上述絮语可知第一张照片份量不轻,不过我认为第二张照片(见下图)更值得珍视。
此片注文"一行数众出甘泉山馆直上",应指片中那几个人在甘泉山馆用餐后登白云山,其实,该"划重点"的是片中远处的广告牌,从右往左可见五个大字一一皇上皇药皂。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皇上皇"不是经营腊味的吗?没错,但是事实上它不止于此。
"皇上皇"的前身,是1940年谢昌在广州市海珠南路创办的"东昌腊味店”,1943年该店易名为“东昌皇上皇腊味店”,1947年"东昌皇上皇"在下九路增开分店(今下九路3号)。因广州夏季多台风天,不适合晾晒,导致腊味制作工序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影响腊味产销,为了顺利"渡淡",当时谢昌制定了"‘三阵’并施,全年统筹”的营销策略,即:冬季全力以赴制造腊味,此乃以火为主的“朱仙阵”;夏季设冰室供应冷饮,此乃以冷为主的“阴风阵”:春秋两季,利用腊味加工产生的余料,穿插制造肥皂进行销售(须知创立"皇上皇"之前,他就是卖自制肥皂以及咸鱼、茶叶、沙榄等货品的小贩),此乃不冷不热的“温和阵”。
"何济公"创始人何福庆曾说:"卖田卖地都要卖广告!"这句话用在"皇上皇"身上恰如其分:每年都在电台和戏院大打广告,甚至不惜重金,将一幅绣有“东昌皇上皇腊味店"字样的前幕捐给客似云来的海珠大戏院;每逢年底腊味销售旺季,推出"买一斤腊味送一本挂历(印有其招牌)"的优惠措施;安排活模特穿上印有其招牌的线衫和身挂广告牌,穿街过巷进行宣传。"想,想,想,皇上皇风肠,一年一仗,任君选尝”、“阿伯阿伯,乜你件衫咁邋遢,买件皇上皇擦几擦,包你雪咁白”,更是当年广州家喻户晓的"皇上皇"产品广告语。
就这样,凭着出新出彩的"三阵法","皇上皇"不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还成为了声名远播的广式腊味品牌。当时广州小北一带行人穿梭来往,清明时节尤甚,难怪"皇上皇"在"甘泉山馆"附近当眼处,大张旗鼓地竖起自产药皂的广告牌了一一在如此地域、如此节气做广告宣传,"皇上皇"此举实在令人叹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荔人行,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从两张"甘泉山馆"照片说起》https://www.gznf.net/column/108598.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