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书局在南园旧地三忠祠西侧、机器局东侧,两者相邻;具体位置在今文德东路中段北侧。清光绪十三年(1887)创建。选址在城南厢之南园。当时“南园颓废,遗址为民间占据殆尽”。张之洞予以修葺,“搜剔而规复之”,并即其地创建广雅书局。局址原为军装机器局基址(军装机器局由总督瑞麟创设于同治八年,张之洞将之归并南海县属增步之军火局,以其地建广雅书局),又拆掉了三忠祠西偏的臣范堂作用地。

翌年(1888),再加拓建,购玉带濠北岸之慈度庵及各民房,辟建东、西、南、北、前、后校书堂六所,而以十峰轩为总汇。慈度庵地被并入,慈度庵遂废不存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
张之洞
  

当时的广雅书局占地颇广,北跨玉带濠,东与三忠祠相邻,南至聚贤坊(今文德东路),西至今文德东路西段。清·赵起鹏《锡麓归耕图唱和诗·附录》记述当时的广雅书局:“为前后校书堂,延访名流,校雠书籍。楼台临水,两岸垂杨,小作勾留,令人想见秦淮风景。”玉带濠当时尚宽,两岸垂杨,风光旖旎,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派园林风光,景色颇佳。陶濬为广雅书局题一联:“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二竺;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

广雅书局为当时官方刊印书籍的机构。是清代广东最著名的官办书局。除了刊印书院需要的图籍外,还刊印广东文献图书。过去刊印图书文献是附属在学海堂和书院之内,现在才有了独立的书局,专门出版图书。“校刊经籍,嘉惠士林”。对广东文化、教育、出版事业起了推动作用。

广雅书局办了17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停办。其间先后刻印刊行书籍共270种,近7000卷。包括各书院所需之经籍及广东地方文献130余种。时人称广雅版本,以校勘精审,不乏孤本著称。在士林中享有盛名。

除刊印书籍外,广雅书局还作其他用场。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
广雅书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令各省停办书院、改书院为学堂。粤秀书院改为两广学务处,为清末省级教育行政机关,随后,两广学务处迁到广雅书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停罢科举考试,在广雅书局设学务公所。同年,广州划分为四个区,开办半夜师范讲习所,供在职小学教师进修业务。其中西区就设在广雅书局内。

光绪三十三年(1907),提学使于式枚在广雅书局内,玉带濠北岸,原校书堂的东面建楼五楹,用来储藏板片。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奉命停办后,旧刊书版一并移贮于此,“随时印刷流布,嘉惠士林。”

清末时期的广雅书局已不是一个只刊印书籍的地方,而成了一个公共机构。

1912年6月,广雅书局藏书楼正式办为广东省图书馆,布告开馆。馆长冯愿。这是广州首家正式采用图书馆名称并由官府主办的图书机构,是广州的第一间公共图书馆。馆内主要建筑“红楼”,面积3千多平方米,四面回廊,立于玉带濠岸。楼上是书库和办公室,楼下是两个阅览室。其后为十峰轩、藏版楼。

杜定友《广东文化中心之今昔》载:“广东图书馆成立后,园林清雅,回廊曲折,六脉渠间,筑桥相通,名‘荷花桥’,茂林修竹,荷香扑鼻,诚为士子潜修福地,全省文献中心。”1913年教育部《视察第七区学务总报告》如此记述广东省图书馆:“地面广阔,景致绝佳。亭阁楼台,间以溪桥,青林翠竹,围绕四周,入之性静神怡,有超然尘世之想。”

图书馆南馆拆平多年
却仍是一块平地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

可以想见当年此地景色颇佳的园林景致。

1917年,广东图书馆改为“广东省立图书馆”。1933年停办。

玉带濠早已被改建为暗渠,广雅书局园林旧迹亦早已不存。

 

大名鼎鼎的广雅书局何以消失?|| 冯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