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东吴后的第二年,即太康二年(281),印度僧人迦摩罗从西天竺抵达今越秀地域传教,在步骘城外修建了三归、仁王两座寺庙,这是广州老城区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庙(光孝寺虽年代最古,但它本是虞翻故宅,并非专门修建的佛寺)。广州地处出海要道,以后时有梵僧往来,佛寺繁兴,名僧居士聚集,约自此始。
三归寺湮没已久,原址到底在何处,已无从稽考。仁王寺在今古书籍记载中则有些混乱,有的记为“仁王寺”,有的记为“王仁寺”。仁王,佛之尊称。佛号能仁,又称法王,故称仁王。“王仁”,在佛学中无解。故以前者为是。
仁王寺故址,当代资料一般称在今越秀区诗书路南端东侧尚果里,但清代方志称寺址即清代先锋营箭道所在,而清代先锋营箭道是在诗书路南段西侧,西至城墙(今人民中路南端段。见清代广州地图,如咸丰《广东省城图》、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等)。
建寺之时,寺南临江岸。情况看来是这样:寺院初建时并不大,故址约在今诗书路南端段一带,今诗书路东侧、尚果里北侧。明成化《广州府志》载:“护国仁王禅寺,在郡西濠街(由此可知明代西澳之西岸有西濠街),太康二年(281)梵僧迦摩罗尊者自西竺来始建。”现在那里离珠江约千米,当时却是在江岸。
随着江岸南移,唐代时,仁王寺前有日泉井,故又名日泉寺。唐代末年距江岸已有近三百米之遥。
南汉时重修仁王寺,又称“千佛寺”。
北宋大观二年(1108),新会有位姓黄的女檀越(即“施主”,佛教寺院僧人对施舍财物给僧团者的尊称)捐资给仁王寺修葺殿宇。
“元至正己丑(1349),住持僧德定重修(仁王寺)。”(明·成化《广州府志》)
以后寺址陆续扩大,至明代时已历千余年,寺址范围已达于今诗书路之西侧,占地颇广。明洪武六年(1373),寺毁于火。永乐十三年(1380),广州右卫暂借来造办军器,古寺庙成了兵工厂了。直到明成化三年(1467)冬,住持僧明达始复故址重建。(见明成化《广州府志》)
嘉靖年间(1522~1566),海内崇尚道学,提学魏校“专猎浮誉”,把仁王寺改建为紫阳书院,又称晦翁书院,后来又改为朱文公祠,皆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朱熹(朱熹号晦翁,别称紫阳,死后谥“文”,世人称朱文公)。清康熙十二年《广州府志》载:“晦翁书院,在城西南隅西壕街,即仁王寺故址。今废。”
古志称仁王寺“毁于魏校”,从此消失。原寺所馀西圃,张诩买为竹坞,筑私园“看竹亭”自居,与紫阳书院为邻。(张诩,南海人。陈献章弟子。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清雍正《广东通志》载:“看竹亭在郡城诗书街。”依此记载,这看竹亭故址当在今诗书路南段西侧。此私园至清中期尚在(清嘉庆《羊城古钞》尚有载),后来废圮。只剩下张诩之咏竹诗碑,尚存于武帝祠前,字迹依稀可扪(见清后期《南海百咏续篇》)。可惜武帝祠的确切位置今已难考,当在原仁王寺范围。
清后期《南海百咏续篇》载:看竹亭即晋代仁王寺之故址(由此可见仁王寺的范围是颇大的),又称诗书街名即因张诩而得。不过这说法疑误,因元大德《南海志》已载有诗书行名。
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当时是两藩王霸占广州老城时期,其中靖南王耿继茂的部下总兵徐成功在仁王寺地修筑了“梦觉庵”。而朱文公祠则在清雍正二年(1724)迁到了仙湖街(今同名)。
梦觉庵的修筑有这么一段掌故:
徐成功有个弟弟叫徐成名,有一天夜里梦见有三个和尚来借宿,第二天,便有人来向他兜售三尊铜佛像,佛像的容貌好像就是自己在梦中见到的那三个僧人,于是大感诧异,当即把佛像买下。徐成功听了弟弟的这一奇闻,就在营地(仁王寺故址)筑庵以供奉三佛,并取名“梦觉庵”。后来,主管一省人事财政的广东布政使庄有筠为此著文,记述其中“因缘”,并勒石为记,石碑就放在庵的东廊。
清道光初年(1821),仁王寺故地是在当时旗人(满洲人)居住的地域内,并且成了驻粤八旗兵前锋营箭道(方志又称“满洲前锋营箭道”),当时范围颇大,约北至今惠福西路,西至西城墙(今人民路),南至南城墙(今大德路),东至今操场前一线以东(见咸丰《广东省城图》)。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南海百咏续编》载:“今其故址尚在旗境,为满洲前锋营箭道,其旁有观音堂,尚是仁王寺东院。”而当时刻有庄有筠文章的石碑还放在故寺东廊,“寺基颇广,且多古迹,废础遗砖,尚是唐时雕凿”(清《南海百咏续编》引清初广东布政使庄有筠所撰碑文)。
清代末期,梦觉庵、观音堂俱已废圮不存。满洲前锋营箭道尚存遗址。在1907年《广东省城内外全图》上标作“古箭道”,在1918年《广州市图》上标作“双马道操场”,但较前锋营箭道的范围已大为缩小,主要是箭道的原北部地已被建为民宅或成了菜地。其具体位置是在西城墙之东侧:北临近今观绿路西段,南至南城墙(今大德路一线),东至今操场前(巷名)以东一线,包括今同乐路、操场前、广州日报社西部地、丰宁大厦、星群药厂等地。操场之南部地即原晋代仁王寺故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拆掉城墙建为今人民路后,箭道旧址空地渐建民宅街巷,终至不存,旧貌全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冯沛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广州第一座佛寺今何在?》https://www.gznf.net/column/108181.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