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联: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指的是理发行业。
广州人称理发为“飞发”,但女士弄头发是讲“恤发”。男的理发师傅称为“飞发佬”,女的则称作“发花”。
现时广州,新型理发店越来越多,个体发廊像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装修越来越新潮。名字已不再是以前的“理发店”,而是“发廊”“美容中心”“发型设计室”等高雅的名字,“飞发佬”亦变成“发型师”,什么“资深发型师”或“高级发型设计师”的。飞发可以办卡充值,且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按摩、焗油,又进口药水什么的,飞个发分分钟都要成个钟!当然价钱也不菲!
反观旧式理发店越来越少,年轻人嫌弃它老土,发型不够潮,甚少光顾。但是不少老街坊依然会帮衬这些“老土”的理发店,认为这里充满人情味,极富怀旧情怀。其实这些老式理发店老师傅的手艺,并不比那些收费上百元的发型师要差。
图源:《越秀区志》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成立民国,下令废除男子留辫。长期苦于那又长又臭的辫子、古怪形象的普罗大众闻风而动,一时间,广州街头随处可见剃头匠为人剪辫,成为当时一个独特的景观,全城数十万条长辫一下子消失殆尽,算是对满清留辫的一个反动。
“五四”运动后,风气渐开,以前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旧观念开始被摒弃,理发成为一种新时尚,理发店不断开张。女子喜剪短装发,男子普遍理西装头或平头,老男人则多把头刮得光光的。
理发行业在解放前被视为低人一等,地位低微。故行内流行一些隐语,以便掩人耳目。如理发称为“摩顶”、“割草”、“扫青”,理发师称为“摩顶友”、“扫青生”。
1931年,广州第一家女子理发习艺社在丰宁路西瓜园开张,创办人是杜秉珊。习艺社招收贫苦人家女子,杜秉珊亲自出马,免费授艺。诞生了一批俗称“发花”的女子理发师,专门服务女性顾客。
那时电发工具尚未问世,女子烫发,都是理发师拿着被木炭烧红的发钳,在顾客的乌发上“动工”的,理发师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事。即使如此,烫发仍流行不已,可见人的爱美之心之强烈!
有趣的是,当年在广州从事理发业的,多是云浮人和四邑的开平、台山人,占了广州理发行业半壁江山。
云浮人开的理发店,不雇请四邑人,四邑人开的店,也不雇请云浮人。在惠爱路(中山路)、永汉路(北京路)、中华路(解放路)以及东山一带,以四邑人开店较多;而云浮人则在长堤一带以及西关、上下九路等地区开的店最多。
理发店分高级店、中级店、下级店等不同档次,以适应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
高级店一般地处繁华地段,店面宽敞光猛、装修豪华,技术高,操作规范和消毒严谨,加上礼貌待客,接待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中级店环境次于高级店,装修设备一般,技术稍差,价钱也低些,一般是中产阶级人士光顾。
下级店多设在居民聚居的街巷中,装修简单,设备简陋,技术较差,帮衬的都是普罗大众。
还有一些手提藤箧,行走在大街小巷流动服务,称为“过街飞发佬”,当然档次就最低了。一边行一边用带有四邑口音的广州话叫:“飞——发,飞——发”,被好事者戏谑为“飞发,飞发,越飞越邋遢”。他们一般是为小孩服务,他们会记住被他飞过发小孩的时间和地点,到隔得差不多时间就上门“飞发”。我小时候就帮衬过不少这些“过街飞发佬”,每次一毫纸。那时的推剪经常会夹发,所以小孩都很怕飞发,要父母哄或打才肯飞,或被大人按在凳子上动弹不得,一边飞一边嚎哭,好似受刑咁。现在这些“过街飞发佬”已经消声匿迹了。
旧式理发店洗剪吹都会包括刮面刮须服务,还有掏耳朵和剪鼻毛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剪鼻毛这个环节没有了。是否应了那句俗语:“各人心水好,剃须留鼻毛”。
旧时没有电风扇,夏天的广州,气候炎热,不少理发店主就在屋樑上高悬一大块布,有的将数把葵扇拼成一大块,由童工用力牵扯,扇风取凉,以争取顾客,这样的“人力风扇”也算得上是广州理发业的一大创新。有一个粤语故事,讲的是老板责怪扯扇不力的童工,说:“你扯就扯,唔扯就返扯,扯就唔使扯!”这里的“扯”,有两个意思,广府人才听得明白。
理发发式很多,男式有:
西装:把头发往后梳,分界,有左分、右分,也有中间分。“中间分界,心理变态”,电影里的汉奸的发型是中间分界的。发脚有高有低。理低发脚的还讲究留“的水”,即在耳的前面留下短发,以显洋气。记得五六十年代时期,很多港澳同胞返广州探亲,有的男港客的发型理成“飞机头”,果个“发挞”向前突出额头足有四五公分,高有六七公分,打晒腊和搽晒油,油滑铮亮,被广州人戏说:“真系黄仙蚁都躝唔上”。
红毛装:是英国传来的式样,故称,起脚高,额前发约一寸,往后渐短。
陆军装:是黄埔军校学生规定的发式,故称为陆军装,它和红毛装不同之处,是两边特高,前边留几分长,四周推剪。在部队都是理这种装,是为方便头部受伤时包扎。那个年代最多人理这个装,尤其是青年学生。
青年装:这是广州理发师首创和命名的,它和西装差不多,但不分界,向一边吹,一边拨。
此外还有平头装、游泳装,样式都差不了多少。
女式发型比起男子的要丰富。电女式发型有学生装、蘑菇装、波纹装、椰菜花、粟米装、菊花装等等,不一而足。电发有热烫、冷烫,分大波、中波、细波。
还有细路仔(女)的BB装、“屎塔盖”等。
六十年代中期,一场风暴,不少著名理发店也被卷了进去,它们被贴上大字报,强行改名,斥责他们专为“牛仔、牛女”、“大人物”服务,把工农兵拒之门外,是金钱挂帅的资产阶级思想。很多发型被称为流氓阿飞发型,如“飞机挞”“原子爆炸式”“椰菜花”等。不准电发,不准留长头发,不准打腊搽油,甚至西装发型也不准飞,说是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只准飞短发,所以那时陆军装最盛行。不少“运动对象”被强行剃光头,有的在光头上特意留下一个“牛”字的短发。
在理发店门前,人们都会看到一个不停旋转的圆柱型彩色灯具,彩灯的颜色是红白蓝三色组成,格外醒目,非常吸引眼球,很多人好奇,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
这个转灯的来由有三种说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进攻法国,一名法国理发师,为了给撤退的法军打掩护,刻意误导德军,让法军得以脱险,因此光荣牺牲。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这位理发师,法国的理发店在门口都会挂上以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所绘制的灯筒,后来在其他国家慢慢流传开来,三色灯也就这样成了全世界理发店的鲜明标志。
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有一家特殊的理发店,作为当时革命党人的活动据点。一次,一个理发师为掩护一个革命志士,使其摆脱了追捕而牺牲。大革命胜利,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王朝后,革命军为了纪念发型师,把类似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旗帜,裹在当时理发店门前的圆柱上。鉴于这是个美誉,其他的理发店都陆续效仿,不仅可以吸引人气,还可以以革命为标榜。
三、二百多年前的英格兰,因为当时医学不发达,放血能治病,也确实能治好很多小病。英国的理发师也加入这项“主业”中去,在放血前,他们会让病人抓住木棍,让手上青筋暴起,用理发刀割破血管,随后裹上纱布。那些被血液染红的纱布和木棍,清洗掉重复使用,这些东西被挂在理发店门前晾晒,生病的穷人就会认准这个标志,前来理发店进行放血治疗。
渐渐,这个东西成为了理发店的标志。后来理发师将这个“放血标志”改成了红、蓝、白三色图案,红色代表鲜血、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绷带。还将它做成“旋转三色柱”传承了下来,作为理发行业的标志传遍世界。
广州的理发业一向都是比较兴旺的,尤其是到过年之前几天,要排队攞号轮候,甚至要“走后门”。理发店要延长营业时间到深夜,全体飞发佬都停晒休息,不停地理发,使大家过年都能够“焕然一新”,迎来好运。但到咗过年后理发店就水静鹅飞,真正是“一节淡三墟”,有的干脆关门休息数天。
下面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广州几间比较著名的理发店:
一新,一新理发店原来有三家。正店在一德路,于1925年开业,创办人是云浮人。是广州最早期的理发店,行内称之为“红牌老倌”,被誉为广州理发业鼻祖。该店首先使用洗头椅、电吹风,大受教育界、医务界等白领人士欢迎。它以技术精湛,服务态度好和清洁卫生见长。广州不少飞发师傅都是从这里出来的,被称为“飞发佬的摇篮”。
模范国际美容院,在长堤大马路354号 ,抗战胜利后粤剧名花旦卫少芳开办,聘请理发界的高级师傅坐阵,是广州第一家称为“美容院”的理发店,一直都是广州最高级理发店。光顾的都是一些高收入阶层的文艺界、教育界、医务界人士和外国人。据传,著名的粤剧演员红线女也经常光顾。现在该址已人去楼空了!
一乐也,位于中山五路,1946年开业,首先推出冷气曲发,出名的原因除了它的技术、服务和环境好之外,还有它的名字同粤语歇后语:“五十斤柴——一乐也”相同,借助语带双关的“一乐也”流传于广州。所以很多老广都知道它,“飞发去一乐也”,曾成为广州街坊一时之口头禅。
豪华,于1947年开业,在西关第十甫路。设备好,技术精,服务周全。服务对象多是西关的富人阔太小姐以及戏曲界人士,港澳人士亦不少慕名前来。小时候听老一辈讲,去豪华飞一次发要60元,听后无不令人咋舌!要知道当时一般人的月工资是才40元-50元。
南半岛,位于河南南华中路(海幢寺附近),上世纪二十年代开业,由云浮人合资开设,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颇具名气。是传统老店,算得上百年老字号,在河南基本上无人不晓。它曾经是河南最豪华,收费最贵的理发店。虽处河南地,南半岛却是当年难得与河北的一新、模范、豪华等名店齐名的理发店。进入2000年后,企业改制,“南半岛”将要“执笠”,一班老员工和退休老师傅不甘心这个老字号就此消失,逐自发组织起来合伙承包,才维持下来。店内几乎完整地保留着当年国营理发店的风貌。南半岛老师傅理发爱用古董刀剪,不会理新潮发型,但仍受街坊热捧。到现在还在营业,大家不妨去试试。
在海珠区小洲村登瀛大街40号,隐藏了一个开业已有114年历史的理发店——东方理发店。1909年开业,当时还是清朝宣统年,名叫“时迅理发店”,老板花重金聘请了广州三名出名的理发师抓剪。又斥巨资(据说是15个大洋一张)到俄罗斯订购了三张专业理发椅。当时是最新式的,这旧式理发椅同今天的按摩椅有得一拼,它有一个可拆卸的头枕,可以360度旋转,可以升高降低,它的椅背还能向后拗,让客人舒服地平躺着,享受老师傅的剃须服务。椅旁挂着一条牛皮,老师傅在同顾客剃须前,都会习惯把剃刀磨几下,这是旧时理发店的“例牌”做法。解放后店名改为“友好理发店”,1967年改名为“东方理发店”至今。现店内尚存的一张俄罗斯理发椅,估计广州再也找不到第二张了,称得上是镇店之宝。现在该店的装饰和设施基本保持旧貌,这是一个念旧的人会来的地方,来到这里似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东方理发店同其它老字号理发店,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隐忧,就是后继无人,由于收入低,年轻人都不愿意来接班,估计不会太长时间,这些名老理发店将逐渐消失。
漫步在广州大街上,不时会看到很多理发店的名字都是挺有意思的,它们别出心裁,巧用谐音,词带相关,令人驻足细思品味。例如:
乐不丝俗,头之理裁,根根计较,从头到美,发国造型,越剪越发,香发理拉,发拉理,等等,这些奇特的名字,令人印象深刻,往往起到广告宣传的效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作者:李海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话说广州飞发铺:你今日“头之理裁”了吗?》https://www.gznf.net/column/108146.html
最新评论